【#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视角下师生互动的情景和过程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学视角下师生互动的情景和过程研究
作者:曹文影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4期
摘 要 自20世纪末,无论在国内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在师生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师生互动正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的焦点。师生互动从本质而言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动态过程,涉及到师生双方和教学环境几方面。 关键词 师生互动 互动情景 互动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师生互动的情景和维度 1.1 二人互动、多人互动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我们可以将师生互动划为二人互动、多人互动等不同的互动情景。在二人互动形式中,每一方仅仅需要同另一方有关系,这样就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而需要、喜好和个人特点,因此,两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在任何其他情景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性。这在课堂上很常见,比如老师和某一学生的对话或问题的回答,常喊某一位同学回答问题,那么他们之间就有一种亲密感而排斥其他同学参加到这种互动中来。如教师和全班部分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就是多人互动。 1.2 工作情景和社交情景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的。所谓的工作情景就是互动双方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师生为了完成明确的一个任务时。社交情景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人们通常会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这些话题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例如教师和学生谈论学生的家庭,生活轨迹等。但是,这种交谈却有重要的沟通功能,成为教师对学生了解的依据。以上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人们在情景面前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情景及其对应的行为方式往往是互动者协商决定的。
1.3 情感关系、混合关系
情感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在师生互动中这种情感的关系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从来不愿意和某个老师交往,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老师不了解自己,回答错了问题会受到批评。既然师生的互动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就要重视情感的沟通和协和,以期完成教学任务。混合性关系是老师与同学建立的各种关系。它既有情感的成分,又有工具性的成分。我们很难把师生的互动明确地分为情感关系和工具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或者混合性关系,因为师生互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师生之间有很强的感情关系维持。 2 师生互动的过程 2.1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涉及对情境的辨识。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是首先往往要确认是何种情景。主要涉及的是师生双方对当前情景的辨识问题,这一过程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经验和认知、期待。对于教师来说经验涉及对学生的以往的看法和认识和教师自身的一套知识观、价值观等等。教师期待就是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经验认识和源自对学生家庭,社会的表现得出的结论,即先有的看法和后致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而形成的不同的期待。对于学生来说,在与教师课上、课外的相处过程中,学生在心中对老师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看法,如某个老师喜欢我,我讨厌某个老师等等。学生对教师的认知与期待就是学生根据老师应有的或现实的表现作出的一种认知与期待。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涉及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景后,成员们往往考虑自己对此情景持何种态度。根据第一阶段辨识的结果,双方在各自的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此情景的认识、界定,并作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构建特定的互动系统。双方的互动系统可能部分或完全吻合,也可能完全冲突,因为双方建立的基础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互动的起点,对互动情景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互动的结果。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涉及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景做些什么。控制阶段主要涉及了双方的交锋和调整过程。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双方各自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互动,如教师采取“社会化”、“支配”、“磋商”、“亲善”等手段;学生则可能采取形成群体、非言语的挑战等策略。双方面对面地交流,结果可能和预期的符合,也可能相反。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式发展的,互动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的行为。例如,在控制阶段之后有可能进行重新的定向和评价。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着情绪的因素。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回答满意答案的“好学生”。 2.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第一阶段:斗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第二阶段:对立。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的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和解。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的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种互动过程的四阶段说说明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是师生双方互相界定、碰撞的过程;使师生双方不断理解对方所做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实研究表明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两个重要的起作用的因素。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期待的稳定性使师生互动对班级组织成员有一种“分化功能”。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首先影响的是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得到机会。研究发现,教师通常喜欢自己期望教高的“好学生”或“优生”,而对“差生”产生“遗忘”的过程。为了保证活动效率的需要,教师不得不更多地倾向于前者,结果就使得教师与“好生”的互动频率高于“差生”。这一过程的发生会让不同级别的学生对互动产生固定的看法。“好生”积极参加互动,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差生”越来越回避老师的互动,不愿意面对,也只能越来越差,以至于厌学和逃课现象的产生。因此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注意互动的人群和情感的交流。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要影响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言行特征,教师与“优生”互动时的言行往往更具有赞赏和表扬的特征,而与“差生”的互动常常会出现轻视、贬低的言行。研究表明对于学业成绩优秀者,教师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鼓励的言语表达,如“你真棒”“真聪明”等具有赞扬和欣赏的言语。而对学业成绩较差者,更倾向于否定的言语表达,如“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等等。教师表扬的口吻往往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贬低的口气则会带来抑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33.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90.
[3]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京),2001(4).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T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