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随笔》,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
——读《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有感 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矫桂莉
最近,我重读了苏轼的《赤壁赋》,对苏轼文中“变”与“不变”的道理感慨颇深。“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这里苏轼用“变与不变”的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命: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瞬息万变,一瞬也不会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我将来都要变为气体,回归之然,物我最终归于同一永恒。然而,触动我心灵瞬间的不是苏轼对生命的参悟到了如此透彻的地步,却是我从教三年多,对课堂教学中“变与不变”哲学的深深思考。
今年暑假中的一天,我坐在窗边细细品读了早就打印好的江山野先生的《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这篇论文阐述了先生眼中的四个教学过程和五种教学方式,这篇论文发表于1983年,然而,放到今天这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大的教育背景下仍然具有普适性和很大的指导意义。先生在论文的结尾处写到“教学方式不论怎样变换,都应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读到这,苏轼的词句猛然涌上心头,此时,论文中的文字已经不再是刻板教条的论述,变与不变的规律一目了然。
“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而矛盾又是哲学的范畴之一。事物是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课堂常规教学中应该参悟哲学的因素,处理好学生欲求和知识匮乏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课堂常规教学中,首先要知晓学生的欲求和知识的匮乏是对立而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老子曾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已指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是不变的,然而教师
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学生渴望追求的,这是一个问题。当然并不是说学生追求什么,老师就讲什么。正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本身并不专业。如果一味的依托教材上干瘪的语言,并不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精心准备课前导言,极富情感、极富表情、极富语言的美丽、极富疑问重重。大学时候,我深深地被我的外国文学老师孙履芳老师的课吸引住了。他站在讲台台上就是一个表演家,极富感染力。临毕业的时候,他叮嘱所有的学生“最好的老师,就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我信服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性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演说家,深信讲台就是我的舞台。果真效果很明显,学生被吸引住了,学生的欲求被激发了,课堂上学生厌学、瞌睡、搞小动作等等现象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变的常规教学,变化的教学手段,很好地处理了教学中的矛盾。棍棒式、皮鞭式、恫吓式的教学方法实在不是新课改课堂上的管理方法。
其次,课堂常规教学中要深信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学生知识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实现质的飞跃。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常常会为学困生、后进生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学生的智力不是问题,学生之所以变成学困生、后进生,只是因为长时间的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久而久之,最终变得一问三不知。鉴于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这些学生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并时刻鼓励他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在常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量的积累。庖丁之所以能够“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是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N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