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02-04 08:38: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点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测试题,品德,答案,重点,参考
精心整理

2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小学阶段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3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有深远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的积极影响,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给予足够1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的重视() 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4各地县的教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 就是什么程度。()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5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需要广大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3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能实现开设本学科的目标。() ()。 6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4京杭大运河接()、()、()、()、钱塘学习任务的态度。() 江五大河流。 7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5“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其开放性况灵活使用。() 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8、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 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 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9“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 10、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面的目标即()()()。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

9、品德与社会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1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三、简答。(每小题6分,共24分) 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1《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么? 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什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么? 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哪些事项?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4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四、简述。(每小题10分,共30分) 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1简述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观包含哪些内容。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2简述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有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哪些。 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3简述日常教学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课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 五、实践论述。(12分)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4分) 1、在平时的教学中,你是怎样贯彻落实品德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社会课程标准的,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的做法。 学。()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


精心整理

2、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学生生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

放性

2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结果

3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

4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5教学渠道是开放的教学时间具有开放性教

学评价是开放的 6、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7、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

良好品德形成

8、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9、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10、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

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11、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12、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3、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

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4分) 1×2×34×5678、√9、×10、√1112、×

三、简答。(每小题6分,共24分)

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

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

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

求。

2答(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

探究、思考、表达,收集、整理、分析资

料的能力和方法,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

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

步程度。

3答(1)评价要真实、可信、公正、客观。

注意积累反映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将日

常观察和定期考查相结合。

2)评价要注重知行统一。将道德认知和

道德行为有机结合。

3)评价语言既要简要、精炼,又要注意

差异性、针对性。评价结果要能够真实反

映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变化。

4)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注意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4答: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

次不同,螺旋上升。 四、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答(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

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

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

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保护生态

环境的意识。 2答(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

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

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交流和展示,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3答(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教科书及教学需要的参考资料、图书、教具、电子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等都是校内的基本资源。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2)因地制宜利用社区或乡村环境资源。学生生活住地周围的商店、各种活动场所、校外基地以及各类旅游景点等都是可以加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学校教师及各类从业人人员、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统的各类文化活动、各种媒体及书刊信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JV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