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比技术更重要

2023-03-11 12:0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制度,比技术更重要》,欢迎阅读!
重要,制度,技术
制度,比技术更重要

制度,比技术更重要 制度与技术

制度与技术是一对很有意思的词组。它们的关系有点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制度简单说就是一系列规则的组合,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宏观的有法律,组织有规章,混bbs 有版规。这样看,这个世界大概只有一个地方没有制度,即鲁兵逊世界,当然,还得是“星期五”未到来之前。它还有典型的区域性。美国的法律与中国的就不一样,要犯个什么罪,在中国可能判极刑,在美国就可能被判个几百年(海洋法系的法律真是有意思)。。。制度的分类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就是成文的规章,非正式制度则是不成文的(或者说潜规则)。但是非正式制度仍然具有约束力。如小朋友圈子中如有哪个违背了他们的约定,则有可能被冷落:不理你了!这里又诱导出了——制度隐含一层意思:如不遵守,则会受到惩罚。

技术广义的概念是根据生产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及相应设备总和。狭义则指工艺方法、技能。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到了这个世界,必须获取生活资料,改造世界过程中就衍生了技术。鲁宾逊世界没有制度,但却有技术,因为他要设法获取赖以生存的资料

如果把人们从事的工作简单的分为制度导向与技术导向,则大概的可以理解为文与理了,这个以后再说。

有什么样的技术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与之适应。

另一方面,制度的变化能推动技术的变化。中国古代在人文艺术、甚至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到了近代去远远落后西方列强。李约瑟探究中国近代落后西方原因时指出,正因为中国近代并没有相应的专利制度,导致技术先行者并不能获得利益,所以没有人愿意在技术方面投入过多。

说到制度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A 君与B 君分食一个蛋糕。制度1A 君切割并优先挑选。制度2A 君切割B 君现挑选。第一种情况下,A 可能切成一大一小,自己挑大块的。第二种情况下,A 就会老老实实地切成两边一样大,不然自己就只有吃小块的份了。制度1A 君的切割技术并不行,切的都不均匀,换在制度2下他切割技术却更为“先进”了。

节能减排作为刚性指标已经写进了“十一五”规划,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各级领导在想,各级职能部门在想,公众百姓也在想。然而,现实生活中存有这么一种尴尬:每每说起节能减排,列举“技术亮点”往往并不难也并不少,但事实上却是这些“点”常常“串”不起来、“广”不下去,结果“面上”的效果并不明显。


“点上光鲜,面上难行”,这实质上暴露出一个症结——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水平能否支撑,更是一个制度安排能否跟得上的问题。正如社会学家所言,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在向技术要节能减排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制度在节能减排中的“推力”。

最近,有一项调查披露,大多数市民对节能器具,如节能灯、节水马桶等,往往是“弃之不甘,用之不愿”。细究起来,节能产品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资源产品的价格过低,不节

能的损失,抵不上购买节能产品多付的成本。只节省能源却不节省钞票的产品,谁愿意掏腰包呢?再如太阳能发电,它的优点个个心知肚明,但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下,假如家庭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供电,那么它的一次性投资就需要十多万元。对此,一般老百姓怎么“消费”得起?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考虑由政策设计来“扶一把”:或是像德国那样由政府对绿色电力采取差额补贴;或是像日本那样对安装的普通家庭进行鼓励政策。所以,我们不少节能产品,其实是被不合理的“制度栅栏”挡住了市场的路。

说节能减排,强调制度比技术更重要还在于有效的制度能防止外部不经济性的问题。所谓外部不经济性,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给其他企业或个人带来了不良后果。举例来说,排污企业给附近居民和其他企业带来损害,即产生了外部成本;但该排污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只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没有为外部成本足额埋单。而这个问题靠当事人之间的自愿协商无法解决,“看不见的手”在此也失灵了,必须通过政府制订并施行“谁污染,谁付费”的制度,使污染者付费能够完全覆盖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将污染付费的成本传导到商品和资源的使用者,使他们支付的价格足以补偿生产成本和外部成本。 没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相对称的制度,一出出环境上的“公地悲剧”将不断上演!因而,有专家尖锐地指出,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归根到底就是相应制度体系的建设。

在节能减排上,“制度推手”往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出台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纠正滥用资源环境的倾向,逐步体现出资源环境的使用成本和保护收益,用市场之手来引导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要不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严格执行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将高耗能、高排污的项目“过滤”掉,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用政府之手严管节能减排。 当前,社会节能减排的意识日渐浓烈,一系列新招新举次第呈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构建一个制度环境尤为紧要:只有通过制度的执行力与约束力,真正让政府感到职责,让企业感到责任,让百姓感到实惠,全社会才能心悦诚服地参与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才能成为社会的自觉行为和主流价值取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G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