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三观教育

2023-01-09 03:2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实现三观教育》,欢迎阅读!
三观,实现,如何,教育
在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一系列矛盾:一方面,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吸引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意识更加增强,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步入民族虚无主义误区,盲目崇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化;一方面,个人正当利益和个性化发展得到尊重,公平、竞争、效率、自立的时代意识明显加强,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滋长,出现了信念淡漠、奉献协作精神弱代。上述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教育 一、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应该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三者在本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我们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a、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和情感凝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主要的是把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引导到把祖国和人们利益放在首位。在日常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周恩来年少时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染学生,激发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动力和坚持力;中国科考队政府南极,中国模拟载人飞船神舟三号飞行试验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科学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从奥运会零的突破到历届奥运会奖牌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在到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一前进道路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世界地位明显提高;在世界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屡获金奖。用这些生动的事实感染教育生产生强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b、大力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根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集体生活。合作学习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拼搏精神。如班级管理中,卫生、纪律、学习各方面指标的量化能培养学生班级凝聚力;每年的运动会文艺表演、班级篮球对抗赛等活动都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真实的教材。从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c、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青少年在思想深层所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二十年前后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有些历史教训值得总结,但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取得了旧中国无法比拟的成就,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体制的变革决不是社会制度的改变,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确有在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互相借鉴,但决不能因此而抹煞这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饿本质区别。今天和将来,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在此,使学生初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二、强调弘扬民族人文精神,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绵延的精神支柱。在青少年中开展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了解自己民族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过程中,升发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会不断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且具有深刻的感召力量和道德力量。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的道德传统以及迄今为止人


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财富。新世纪之初,我们应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满怀深情迈向21世纪。19世纪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 觉醒和奋斗的世纪;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和腾飞的世纪。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使学生走出校门能适应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 三、优化教育过程,改革教育形式。

a 拓展德育领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因此,要努力拓展德育领域,在加强与改进政治教学的同时,同样重视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在强调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同样强调全体教师员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同样重视提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水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型德育体系。

b 突出德育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的,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形成的。因此,加强主体的活动,即加强学生实践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我们不但从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每年清明节的扫墓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外。而且还要重生产劳动、军训和其它社会实践的安排,注意让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法制报告会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潜移默化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

c 改革德育形式。现代化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信息水平迅速提高,我们要逐步变单调的灌输型为综合渗透型。因此,在充分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空间,悬挂伟人画像、名人名言、行为规范等;“墙壁说话”“环境育人”要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同时成立学生会、文学社、艺术团、兴趣小组等,认真开展阵地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要善于运用幻灯、录像、录音、微机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德育工作

d 贴近生活的内容: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如在现金的经济转型期,有许多学生的父母下岗了。现实的生活和遭遇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从而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逐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生活的艰辛也更拉近了学生与父母的距离,他们变得更懂事、更体贴、更孝顺了。显然,生活的真实最具有说服力。 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最讲“心悦诚服”。心情不悦,则心灵缺乏沟通,很难“诚服”。传统教育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居高临下,严厉有余,和谐不足。现代学生民主、独立、人格平等意识不断提高。如果教师以传统的态度面对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a 以文明的语言面对学生。语言文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表率作用的基本体现,文明的语言可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优越感,利于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要正面引导,少用反问,反问给人一种诘责的感觉;要控制情绪忌训斥,面对训斥,就是正确的教导也难以接受;要高雅文明忌粗话,粗话脏话对任何人来讲都是素质低的表现,易引起学生的不满。

b 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正面鼓励原则,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赞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充满自信心。“恨铁不成钢”,动辄批评训斥,轻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重则造成心理障碍。批评尽量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不揭学生隐私,不渲染学生本身的缺陷,不取侮辱性绰号。

c 善于进行心理换位。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教师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学生的思想去度量,这样能给学生一种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8b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