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学基础常识速读》,欢迎阅读!

《学习中医基本理论》
1.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4.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辩证论治。 5.《难经》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6.《黄帝内经》著作的成书尊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7.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黄帝内经》。
8.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伤寒杂病论》。 9.《难经》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10.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網领的医家是张机。
11.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诸病源侯论》。
12.在中医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陈无泽。 13.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王叔和。 14.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
15.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 16.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李果。 17.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 18.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张介宾。
19.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理论的医家是叶桂。
20.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一“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吴鞠通(吴塘)。 21.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唐朝。 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张元素。
24.在国内外药学界最深远·成就最大的医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25.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者的大型方书是《太平圣惠方》。
26.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皇浦谧。 28.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刘完素。 29.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张从正。 30.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李果。 31.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朱震亨。 32.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3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五藏。
34.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辨证论治。
35.中医学将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是属于援物比类思维方法特点。
36.中医学对肝脏主升、主动、喜条达恶仰郁特性的认识,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方法特点。 37.现存最早的药典是唐朝代颁行。
38.《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和李勋。
39.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新修本草》。 41唐慎微所著的是本草图经。
42.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著作是《本草纲目拾遗》。 43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千金要方》。
1
40.唐代孟冼所著的是《食疗本草》。
41.李珣所撰的第一部舶来药物专著是《海药本草》。 42.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医方集解》。
43.王清任对淤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医林改错》。 44.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食疗本草》。
45.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本草纲目》。 46.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黄帝内经》。 47.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48.《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孙思邈。 49.率先铸造针灸铜人模型的是北宋王维一。
50.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天署衣厚则奏理开,故汗出。 51.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52.确立中医学学术体系的论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53.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亨。
54.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明代吴有性、清代叶桂、吴塘。 55.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赵献可、张介宾。 56.哲学基础、诊法辩证、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
57.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 5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59.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的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 60.在中药学发展中贡献突出的医家有:陶弘景、苏敬、唐慎微、李时珍。 61.晋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时期药物学发展成就。
62.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主要有:司外揣内、整体思维、援物比类、形象思维、直接思维。 63.唐代李勋、苏敬等所编的《新修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64.宋代唐慎微著有规模空前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65.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66.《黄帝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管长度的比值为1:35,与现代解剖学的相关内容相近似。 67.东汉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辩证论治的专书。
68.《神农本草经》收录药物365种,其中多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录。 69.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详述24种脉象诊法。 70.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洗冤录》,刊行于金代。 71.人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生,人死又复散为气。 72.唐朝政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73.《本草纲目》采用自然分类法将收载的药物分为16部62类。
74.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的法则。 75.中医治病注重病机或证候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 76.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昼夜。
7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特征普遍性。 78.《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了阴阳的可分性特征。 79.“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可分性特征。
80.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规定性的特性。
81.有诸内,必行于外,是指人是以个整体,体内的脏腑生理病理变化可反映与外。 82.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下午。 8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上午。
84.《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85.“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的具体应用对立制约。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7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