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2023-05-04 00:3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欢迎阅读!
功能,社会,音乐


音乐社会功能

音乐是抒发感情、从灵魂深处打动人的艺术它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改变和陶冶人的意志和情操,起到潜移默化、静化心灵的作用。这种对人的规范和约束特征,法律和其他手段不能取代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音乐的美感作用、拱托渲染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鼓动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激发植物的生长、音乐报时、音乐门铃等更广阔的社会及生活领域。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现就粗浅认识,一孔之见述后,以期就教于诸同行。



一、音乐的制约功能。

凡乐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邙国之音练 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后同),我们知道,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的呼吸、心跳具有一定的韵律,是客观存在的,音乐是人的心灵之声,是人们思想情感的真实再现。因此,人们的喜怒哀乐就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政治色彩:社会安定时产生的乐、表现为安详而平和,能反映出一个时代或国家的统一和政治廉明;社会不安定时产生的乐,带有怨恨和愤怒的色彩,说明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不安;一个国家将要面临灭亡的时候出现的乐,其情绪是很悲伤和忧愁的,映出人民的困苦。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变化的规律,与社会风气、政治气候密切相关,可见乐与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政治风云息息相通。毫无疑问,从乐中还可看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看出政治风云的变幻,窥见一个民族灵魂的深处,所以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从音乐语言到形成曲调直至完整的音乐艺术作品,不但可以看到社会的治理,政治教育的得失,而且可以从中找到治国的方法。



音乐的这种制约特性,还可从乐与政治关系的另一面,即反作用中得到体现;”“”“等所不能代替的。同民心,统一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心灵,规范人们的自觉行为,进而达到社会的文明、政治的廉明,礼刑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最终实现治民的目的,也就是导(教育)其志,以和(感化)其性(思想感情)以一(统治)其行(行为)以防(制止)其奸(违法犯罪),礼乐刑政,其极(目的)一也。从这个意义上说,乐还可作为统治百姓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如: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听一首激昂奋进的曲子,可以使之振作起来;孔子听韶乐,可令其三月不知肉味;靡靡之音使人精神颓废、萎迷不振、军心涣散、被称为亡国之音;人们听到国歌会产生民族自豪感,产生一种民族自信心等等。



二、音乐的感化功能。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能从感情上得到满足,是人们不能缺少的东西,人在快乐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表现为动或静,这是




很自然的,而声音动静,内心感情的各种变化,都可以通过音乐全面表达出来。总之,人不可能没有激动的感情,而激动的感情不可能没有一定的表现。音乐抒情的,是从感情上感化人的艺术这便是音乐的特殊性。对于音乐这种特殊的感化功能,古人把作了比较: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认为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能改变人的意志和情操,作用于人的外在行动,使人们按规矩办事,因此,的作用在于治心,这已触及了文艺的审美性质以及文艺对于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作用在于治躬(端正行为)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使社会上下关系和睦、和谐。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起到治心的作用呢?那便是音乐作品要有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色彩,强烈的气势,神妙的变化,内涵要有和顺的德性,外在的表现在华美,不能有一点虚伪的治世之音,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陶冶,如果真正起到了治心的作用,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谅解的思想就自然地产生了。莎士比亚曾把音乐称为助长爱情的食粮医学界开始认识音乐物质作用,揭示出它是一种助长健康的食粮。像用药品、手术刀一样,医生开始用音乐来治疗疾病。临床医生发现,让高血压病人听抒情的小提琴乐曲,能使血压降低1020毫米汞柱;产妇在分娩时如果欣赏悦耳的音乐可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在生理作用方面,音乐可以调整睡眠,缓解疼痛,协调神经生理功能。



音乐之所以能作用于人类的生理、心理状态,其最底层的物质基础是声波对听觉器官的刺激会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以及动作、情绪反应;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乐音则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等等,因而能把这类反应导入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社会发展早期阶段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各种歌曲都有这类实用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古代有梁红玉击鼓助的故事。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



三、音乐的鼓舞功能。

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曾被列宁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响彻五洲四海,给所有被压迫人民以鼓舞和力量,还有那雄伟庄严的音乐形象、震撼大地的音调动员鼓舞了千百万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对国际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也同样帮助了中国革命:当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人民张开血盆大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抗




日战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壮大和渲染了抗日的声威,极大地鼓动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解放战争时的《说打就打》等也有力地配合和鼓舞了我军将士成功地反攻,社会主义好》《奋力拼搏奔小康》等为鼓舞全国人民,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步伐也起到了极大地鼓舞作用。



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认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在这里主要强调音乐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主张: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之外,还要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他主要是强调音乐教育功能。至于音乐军事功能,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中的垓下战役。张良、韩信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军队的士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其实,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原始公社时期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是以社会教育形式出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它可以对社会成员发生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这些演出和传播不按照健康的审美理想加以规范音乐社会成员行为的塑造将发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丑陋的音乐,只可能导至社会精神生活的贫乏、低级以至于混乱。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文化的休息,通过松弛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神的素养和活力。从原始氏族的集体歌舞,后来的儿童唱游,到各民族现存的集体歌舞,群众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都发挥这样的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6c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