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及改善路径

2023-03-08 07:0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及改善路径》,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现行,路径,事业单位,改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及改善路径



摘要: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迅速,且为促进我国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关系着单位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国家资金的流向与利用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和改善途径做出了系统探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改善路径

前言: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行政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中,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限制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研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控制度的特点 (一)内部环境特点

行政单位的内部环境是实施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和人力资源等。内部环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行政单位不具有管理组织和股权结构,其内控制度通常由最高决策者负责,此外,位最高决策者即领导人员还需发挥单位财务以及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相关作用,并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管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科学设计内部控制的职能和岗位,并对组织架构中的决策权以及监督权与执行权进行合理分配[1]。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产均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而非个体或集体私有,故对资金的利用是以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机制为依据和前提的,从而促使内部控制制衡作用的充分发挥,力争在决策前,实现政务信息的公开。

(二)风险评估特点

对风险评估进行分析可知,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对组织及业务层级中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并制定科学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的特点如下:1、组织层级风险大都因组织架构以及决策机制和权责分配等相关影响因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拥有较大的公共权力,而在现阶段国内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公共权力监督机制仍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经常面临滥用公共权力以及营私舞弊和贪污腐败的风险。2、业务层面风险大都产生于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当中,包括预算控制风险、收支控制风险、采购控制风险、工程项目控制风险和资产控制风险等。不同的风险所对应的业务内容不尽相同,收支控制风险主要体现在单位收入不完整、支出分类不合理、预算指标未被分解为支出事项等;而采购控制风险多是由采购范围违规、采购决策及执行职能不健

[2]

全、招投标环节不科学而导致的

(三)信息沟通特点

信息和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确保信息的采集、制作和传递顺利进行,并保证信息能够在组织内外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内控工作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信息与沟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有用性与沟通有效性两方面。信息有用性表现为,单位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程序的科学、合理,从而确保信息能够及时被单位各层组织架构所知晓,为其提供决策支持。沟通有效性表现为,信息公开,特别是政务信息公开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社会职能的履


约情况进行真实、及时、完整披露,并使单位内外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针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方向性展开进一步探讨。

二、内控制度的改善路径 (一)加强对内部环境的控制

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全权由单位“一把手”负责的内控环境的特点,未来,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和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单位组织架构,科学制定权利下方措施,并准确、恰当地处理好单位关于内控工作的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的分配工作从而形成三权分立且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并以明确的岗位分工,实现内部控制工作的相互监督,从整体上提高单位内控工作效率。此外,继续实施关于资金引入和利用的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机制,并在决策过程中引入集体讨论的形式,将集体研究专家论证与技术咨询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决策机制,在避免“一言堂”现象的基础上,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并将决策成果与干部的升迁降免相挂钩,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3]

(二)加强对风险的评估

为合理规避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层级风险,除了应合理规划组织结构,明确分配权责和完善决策机制与岗位责任外,还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各层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与工作行为的制约,确保公共资金使用方向的准确性,并提高公共资金、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在业务风险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除了需要加强业务风险防范的宣传力度外,还应建立健全的业务风险监督机制,结合各项业务特点及开展情况,制定出相关业务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的各类方案,尽可能将预算控制、收支控制以及采购控制和资产控制等各类风险进行合理预防、规避、控制和处理,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以充足的资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加强信息的沟通

行政事业单位应以财政部门等外部监管部门的要求为依据,统一信息口径,并对各类决策信息的内容进行规范,不仅需要在单位内部增强领导决策的相关性,而且还需在政务信息的公开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单位社会能的履行情况予以真实披露,从而促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对财政预算与决算信息的履约行为,在实现信息在单位内、外协调的同时,以准确、完整、可靠的决信息与决策成果信息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以及采购供应商、中介机构、纪检监察部门,乃至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支持,信息社会各个生产生活领域中的流通提供良好保障。

结语: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沟通的特点进行说明,进而从加强对内部环境控制、加强风险评估以及加强信息沟通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改善途径做出了系统探究。可见,未来,在了解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内控制度改善途径的研究应用力度,对于提高其内控工作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2013,01:57-62.

[2]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05):68-75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1g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