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们都是小帮手——幼儿园厨房剥豆角案例》,欢迎阅读!

我们都是小帮手——幼儿园厨房剥豆角案例
作者:梁红苗
来源:《山西教育(周刊D.幼教)》 2018年第11期
一、案例背景
如今幼儿常常被家长护着、宠着,几乎不干家务活,很好的动手操作机会也常常被剥夺。今天幼儿园厨房做卤面,主要食材是豆角。为了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体验厨师工作的辛苦,区域活动时间,我班特意组织了一次剥豆角帮厨活动。
班级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两个筐子,一个筐子放未剥的豆角,一个筐子放剥好的豆角,每组有一位教师或厨房师傅随组活动。为了便于观察,我作为某一组的随组教师也参与其中。
二、案例描述
剥豆角活动刚开始,一个小女孩说:“老师,剥豆角真有意思,我在家也帮妈妈摘过豆角,我喜欢。”“我也喜欢。”几个孩子同时附和。“豆角像弯弯的小船。”一个小男孩边说边拿着豆角上下摇晃着。一个小女孩说:“我觉得像弯弯的香蕉,颜色也和没熟的香蕉一样。”
一个小朋友把豆角举得高高的,仰着头说:“我觉得像小月牙,可以挂在天上。”另一个小朋友说:“能在月亮上荡秋千才好呢!” “想美事吧!”另外一个小男孩说。“想想美事有什么不好呀!”小女孩嬉笑着说,手里剥豆角的动作却依然在进行。
一个小男孩拿着剥好的豆角往另一个筐里放,边放边说:“火车来啦。”又一个小男孩也拿着剥好的豆角说:“鲸鱼来啦。”
诺诺小朋友说:“老师,豆角为什么有的白,有的绿?”“老师,豆角为什么有的胖,有的瘦?”“老师,豆角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其他小朋友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认为不应该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于是我说:“老师也很好奇,是什么原因呢?”有个小朋友马上接着说:“我回家和妈妈一起上网查查。”我说:“这个办法好,我也回去上网查查。”眼看活动快要结束了,我说:“小朋友注意了,我去给大家侦察一下,看其他组的豆角剥得怎么样。”为了督促孩子们加快速度剥豆角,我转了一圈,回来以侦查员的身份说:“报告,咱们组剥豆角的速度有点慢,其他组都快剥完了。”一个小女孩说:“一定是咱们剥得好。”另一个小朋友说:“也可能咱们说话太多,浪费了时间,加油吧!”孩子们一时间安静下来,小手开始加紧剥豆角。但是孩子的世界如何能禁得住声音呢,“豆角好好玩,我们一起剥。”一个小女孩又打开话匣子。我连忙说:“真好,快成一首儿歌了。”另一个小朋友说:“你也剥,我也剥。”“筐里豆角不见了。”一个不爱多说话的小女孩忽然声音很低地说。我说:“一首小儿歌在无意间完成,太棒了!大家一起给自己鼓鼓掌。”
掌声过后,我给大家连起来念了一遍:“豆角好好玩,我们一起剥。你也剥,我也剥,筐里豆角不见了。”“豆角剥完,小朋友都成诗人了,真了不起。”我竖起大拇指说。“哈哈哈……”小朋友都笑了起来。
这时厨师叔叔说:“谢谢小朋友们,你们帮了我一个大忙!”一个小朋友说:“不客气,我们还想再来剥豆角。”
三、案例分析
1. 从活动的环境来分析:首先从物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师幼分组围着筐子坐在四周,圆圈效应,每一位都是平等中的首席,座位的摆放便于师幼互动,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同时非常生活化的环境,轻松地剥豆角,在体验生活中学习,幼儿并没有感觉“我是在学习”,而是在轻松地帮厨师剥豆角。第二,从心理环境分析,师幼关系和谐,教师有很强的亲和力,没有高控行为,充当的是玩伴和倾听者的角色,站位很低。如:当教师想让幼儿加快剥豆角的速度时,没有用命令的口气说:“不说话了,快剥豆角。”而是以侦察员的身份说明咱们组剥得慢,需要加油,教师充当的是幼儿的玩伴,充分体现了平等的师幼关系。当幼儿问“为什么豆角有的胖,有的瘦”等问题时,教师并没有立刻说出答案,而是以求知者的角度引导幼儿,给幼儿提供了充分想象和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空间。
2. 从幼儿获得的发展来分析:幼儿在活动中提升了多种能力。首先,幼儿学会了剥豆角,锻炼了小肌肉,增强了动手能力。第二,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支持幼儿与同伴、成人进行交流。”活动时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感想不断地跟同伴、教师或厨师进行沟通,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教师的引领下,居然完成了儿歌的创编。第三,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物质材料——豆角,幼儿把在剥豆角过程中将观察到的豆角形象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接,产生丰富的借形想象,同时又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提升了幼儿的想象力。如把豆角想象成小船、香蕉、月亮等,放豆角的瞬间都能想象为“火车来了”“鲸鱼来了”,不难看出幼儿身上孕育出的巨大的想象力。第四,激发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豆角为什么有的胖、有的瘦,当教师没能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幼儿能想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渠道,如回家让妈妈帮忙上网查。第五,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活动,师幼关系进行了拓展,幼儿接触到厨师,了解了厨师的一些工作,体验到了厨师工作的辛苦等。
四、启示
开放式课堂值得推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作为教师,敢于把课堂从室内转移到大自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感知、体验的环境和条件。如可以带幼儿到图书馆看书,让图书馆中浓浓的读书氛围来感染幼儿,而不是说教式告诉幼儿要爱读书;秋季可以组织幼儿到果园,认识各种果树、水果等,体验果农劳动的快乐,也可以组织绘画活动“美丽的果园”等;春天可以组织幼儿到公园赏花、认识各种花、创编儿歌、写生等;数学活动时可以带幼儿到小超市,充分感知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指南》的理念扎实落地。
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开放式课堂之魂。创造性思维的迸发离不开宽松的心理氛围和教师积极的支持。活动中教师始终与幼儿是伙伴式的关系, 是观察者、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使得幼儿的情绪始终处于愉悦的、放松的游戏状态,促使幼儿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表现出幼儿的灵气和天性。做幼儿的玩伴、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这种活动的效果是传统教学课堂无法比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