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2023-03-31 16: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欢迎阅读!
传播学,知识点,概论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99-3)—

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该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第一次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传播的过程,第一次对传播学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划分/界定,虽存在忽视反馈因素和传播的双向性等线性传播的弊端,但该模式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征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沿着该思路,形成了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2、弱效果理论03-2)— 也称“有限效果理论,是20世纪4060年代,在枪弹论流行的背景下,运用典型调查实地调查的方法,借鉴各学科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认为大众能够传媒通常并不是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着各种功能。从而导致对“强效果”假说的否定,所谓的弱效果,并非说媒介毫无影响力,而是说媒介总是在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 3、媒介即讯息(02-403-1)—

麦克卢汉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他认为每种新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规模或速度或类型的变化,因此这里的“讯息”即技术的特征,甚至显得比内容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

4、传播模式 06-4)–

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传播理论”的手段或方法。它的作用是为清楚地说明各种传播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主要类型包括文字、图像、数字模式 5、二级传播(99-4)— 也叫“二段流程”,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了解大众传播的作用时,无意发现人际传播的巨大作用,发现人际传播中,受众分成“意见领袖”和“追随者” “意见领袖”,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中的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0代他们证实了该假说,并概括出“意见领袖”的三个特徵,即,水平型,单数型,和活跃型, 50年代对该模式发生质疑,研究结果表明,原来的二段传播模式过于笼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影响(态度和行为)和信息(新闻的流动)加以区别,把“流”划分为信息流、影响流、和感情流。而且,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不止是一段、二段的而可能是多段的。 6 实地调查法(02-5

“实地”是指社会实际环境,实地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是最直接的研究播、大众传播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开展调查的方法。它构成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同要也是完成该任务的主要手段,不同于实验室或资料室的研究为准确测定舆论动向及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研究手段。 7、大众传播(04-3)—

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8、硬新闻(02-1)—

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9 文化工业—(04-4 1、传播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2、受众—

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影电视的观众。 3、过程—

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程序,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态 4、结构—

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5、符号—

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6、流程—

信息从传到受的整个“流动”过程。该课题属于过程结构研究不是做初步的分解,而是对整个传播过程作进一步细致深入的分析。 7、个案研究法—

研究个别对象的众多方面特征的方法。致力于了解研究者感兴趣的某特定案例在某段时间内的全部情况。 8、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传播的内容(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期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控制实验法—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假定有关的自变量,在客观的状态下,以及在控制其它自变量可能的影响的条件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9、获知权—

从媒介大众和当权者的关系看,媒介和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10、接近权—

特指社会的每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11、反论权—

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12、选择性注意—

调动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 13、亲身传播—

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14、传播效果—

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的受者的思想行为的变化。 15、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会使人类更有效的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功能。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包括传播技术硬件也具有社会情感软件所有这些媒介,都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以及认识和反应方式。人体的任何延伸,都会对社会党俄发展造成影响,促成变革。部分人因此行进在时代的前列,而另一些人则落伍。 16、地球村—

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是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地球村的出现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体感官的功能,还有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平民百姓的事业超出国界的限制,人们相互更加了解依赖,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为全球化转变提供条件。 17规范论模式— 18、含义论— 19“使用与满足”理论

30smid70s,卡茨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兴的受众行为理论,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和归宿点,同时把受者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地。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媒介。通过积极使用,受众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20“使用与效果”理论

60s初出现,温德尔修订后重提, 理论把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从单一的需求和兴趣,扩大为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内在外在特征的综合作用,需求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媒介内容和受众与使用媒介过程中的内外特征都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21“象征互动”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提出,着力研究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发出意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社会性,包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因素的符号,社会所共有。对个人的传播行为特别强调“移情作用”,从而使语言行为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22信息寻求”理论

受者个人经验自我认识及某种信息的生理机制,构成“现实的形象”。当收到外界信息刺激后将两者进行比照,然后决定、认可、回避,还是加工。该理论真正摆脱传者中心论的观念束缚。 23“媒介功能方法理论”— 否认传播和效果的联系,强调对外界环境变量的影响。受众是积极挑选传播内容以适应自己需要的个体。 24“制约理论”—

行为科学者,沃特森提出。每人经过不断向社会学习的过程,都建立起一套固定的“预存立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受研究中的个体差异论和与此互补的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 25社会分类论—

由于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有着相似的经历、社会观、价值观和各种具体见解。同一群体的受众对某一特定信息会做类似反应。 26社会关系论—

强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传受者保持的紧密社会联系就明显作用于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受众间或与其有关的社群间有相互影响,并不亚于大众传播。 27文化规范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o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