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保健食品的市场与存在问题》,欢迎阅读!

保健食品的市场与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正逐步由温饱型向感官满足型转变,继而向营养保健型转变,人们倾向于疾病预防而不是疾病治疗;人们越发意识到营养和健康的关系;人们想抵消空气、水和食品中污染物、致病菌和化学品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人们从以前主要补充一些必需营养品来纠正营养不良,转变为摄取适量的植物化学成分,以预防某些退行性病变;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费用增加,功能性食品提供了一种维持健康的低消费方法。因此,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
所谓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免疫调节、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 、减肥、耐缺氧 、抗辐射、调节血脂、改善睡眠、改善营养性贫血等调节机体功能的食品。它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设计的,不需在医生监督下食用,不以治疗为目的, 安全,有功能,无"适应症"、"禁忌症"和毒副反应。有酒、饮料,胶囊、片剂等属性。
我国保健食品是在1987年开始发展的。代表产品是由杭州保灵生产的蜂王浆。接着太阳神、娃哈哈、红桃K、三株口服液、益生堂三蛇胆胶囊、排毒胶囊、脑白金等名牌产品在后十年相继问世。虽然今天,他们中有些已经进入衰退期,但是市场上的保健品种类仍然多不胜数、琳琅满目。
自1996年实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来,截至2002年末已有批准文号的产品,按品名计算共计3899种,其中进口产品381种,占批准产品总额的9.77%。目前已有20多家跨国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外籍华人经营的产品也占相当份额。情况是:进口营养剂占进口产品逾七成。在现行的27项保健产品中,进口产品绝大多数是营养补充剂,以2002年为例,进口保健品53种,其中鱼油、补钙、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补充剂共38种,占进口产品的71.7%,此前进口的保健品,营养补充剂比例更高,约占八成以上,其中安利公司2002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0亿元之多,也属于营养补充剂。但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求的变化及经营手段等因素,国内及进口产品约有一半左右能在市场流通,有的产品已停止生产退出市场,很多进口产品销声匿迹。但是有些洋保健品如卵磷脂、白蛋白、羊胎素、多种维生素等,未经批准也公然销售。 据介绍,洋保健品进入中国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如今,以鱼油、西洋参为主的保健品在我国销售火热。例如“脑黄金”,已经成为消费者自购或送礼的首选产品。但近年来国产鱼油也大量上市,其价格仅为洋货的70%,所以促使了国产鱼油如“忘不了”等品牌脱颖而出,且占据市场的重要地位,改变了洋货独霸市场的局面。西洋参在中国应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进口的多是其精加工的产品如“洋参丸”“花旗参茶”、“西洋参口服液”等。天然保健食品的热销,触动了外国厂家的神经,近些年来外国生产的以天然植物为原料保健品如含多糖、黄酮、花青素等成分的80多种产品进入中国。但因价格较高,与国产天然保健品相比,销售尚处劣势。国产的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年销售各3亿元左右,排毒养颜胶囊年销13亿元之多,其他如灵芝类、银杏类、茶多酚类以及百消丹、喉宝、朵尔胶囊等保健品的销售量都位居前列。目前,对于洋保健品的看法人们尚不一致。有消费者认为洋货用料单一,成分明确,安全可靠;但有消费者则认为中药保健品复方配制,组成的群药是有序的配伍,达到有效而无毒的目的。这就是我国保健品的独到之处。所以有的洋保健品尚不能在中
国市场一路畅通。
科技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有专家预言复合型产品是未来保健品的发展趋势。即功能更趋单一,产品更加专业,以往那种能治百病的现象将不再可能发生。价格逐渐降低,常规保健品价格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
数据证明:近几年随着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就开始以几何级数递增。有关研究院的调研报告表明:到2005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以高科技支撑的中国保健食品行业有望诞生1300亿元的巨大市场。
然而,与此同时,业界却认为,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正在出现信任危机,已经不适应世界保健食品发展的趋势。原因是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市场监管力度不足,造成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混乱,保健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
另外营养保健品市场经常出现在广告中违法使用医疗机构、医生、专家、患者的名义和形象,夸大使用功效的现象,使保健品市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去年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着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结果显示:宣传内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占73.5%,其中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的占42.1%;另外,未经过卫生部批准,擅自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占31.4%。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主要表现在:无中生有;擅自增强产品功能;宣传“疗效”或辅助治疗功能,暗示“疗效”;以中医理论解释产品进行误导;没有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批号,违法宣传其产品具有“治疗、保健功能”;等等。 此外,据有关专家介绍,在过去的几年,由于我国保健食品兴起的时间不长,人们的消费心理尚不成熟,因此“随大流”以及盲目相信舆论的情况特别严重。每当有一种新的时髦保健品应市,大批的消费者就会盲目跟进,有的消费者对保健品本来不信任,甚至知道其质量不高、价格高昂、作用不大,但经不住种种诱惑,最终还是要购买来试一试。保健品生产厂家利用这一点,在广告上狂轰乱炸、夸大其词。再加上名人、专家效应,和一些出于某种利益驱动而不负责对某种产品吹捧的专家所起的作用,以及媒体的盲目宣传,使消费者身受其害。如今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调整和发育,人们的消费心理也逐步趋于理性。因此消费者再也不会轻易相信广告,厂家最终自食其果。可以说,保健品不切实际的夸大宣传造成了它的短命的同时,也成为保健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名誉扫地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可否认,保健品的广告投入已经成为保健品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只是一些保健品企业急功近利,忽略了对保健品研发的投入,才造成了今天的信誉危机。所以有关专家指出,今后保健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应该是“科技含量”。据资料显示,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销售额17%的速度递增。权威部门预计到2010年我国保健食品年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可见,保健品市场前景广阔。但企业要想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得先给自己“强身健体”,多出实招,多在质量上下工夫。 专家指出,21世纪保健品的发展趋势是天然、安全和有效。保健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多部门、多学科联合,需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发展现代化、外向型的大型保健品集团,更要科学、实事求是地开展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应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急功近利。但我们必须承认,在目前保健品行业要走向规范还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k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