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红直播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欢迎阅读!
![亚文化,解读,直播,现象,传播](/static/wddqxz/img/rand/big_16.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红直播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
作者:张萌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1期
【摘 要】自媒体时代,同样也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炫脸的直播行为正成为一种社会中流行起来的消费现象。本文通过对网红直播现象的解读,探究网红直播盛行的原因,并对其折射的文化内涵加以剖析。 【关键词】网红直播;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57-01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1]有人认为亚文化是少数人群所拥有的、与主流文化相区别的生活方式的总和。[2]对于网络直播来说,直播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因为差异性而产生吸引力,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出现的,其诉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一、网红直播现象盛行的原因
(一)博出位的自我需求与满足。网络社会是一个狂欢的平台,网红群体进行直播除了巩固自己既有的存在地位,再者很大程度是需求的膨胀。需求来自于寻求社会的身份认同,直播是这类群体争夺话语权的方式。行为出挑的一类社会人群性格中表演欲望膨胀,眼球效应带来的眼球经济驱使这种表演欲望向着更加出位甚至出格的方向发展。网红自身带来的争议性属性,符合亚文化人群中常常具备独特的、高度风格化的生活方式,通过与主流文化中“挪用、同构与拼贴”各种可用的符号资源,创造并坚守某种共同的风格,“他们冒犯了‘沉默的大多数’,挑战了团结一致原则,驳斥了共识的神话”[3],正是因为社会中对于对抗性、异类消费的需求才成为网红群体建构自我的凭证,并且应召了社会中对异类的围观心态。
(二)平台的技术支撑。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的社交媒体为亚文化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平台。从互利性方面讲,由于各社会化社交媒体掌握着大量亚文化群体的身份信息,为了实现多种利益关系,亚文化网红群体与平台之间存在着互相利用的关系,其目的都是赚取关注度获得影响力的需要。社会化社交媒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关于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要素,通过多种意义符号包括各种“文化符号、话语、形象和解释框架”[4] 赋予了亚文化群体共同的符号与意义,凭此提供给他们建构文化身份的基础。
(三)窥探欲望的利用。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大环境中的刺激将会维持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并满足正常的心理需求,渴望了解他人生活的心理行为基于来获得慰藉与安全感的心理。对于直播这种主动性暴露展现的行为,观众的追捧不但源于“看热闹”,或许还会有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种自我做不到的而后产生的需求满足。另外受到追捧的自我展现者,源于流量带来的名声与金钱更加认可这种愈加畸形的表达方式,也变本加厉地制造着更加博人眼球的内容,于是直播“造小人”这种内容就成为话题中心再次刷新直播的行为与网红的下限。 二、网红直播的文化内涵
(一)消费社会下商业气息的侵蚀。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开放,我们已经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形态愈发的明显。“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富裕而多样化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空闲和假日经济的出现等,这些都标志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那就是消费社会”[5]。消费对于消费者是举足轻重的存在,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建构集体认同感的形式,更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赋予隐含着一定的虚拟现实性,直播中的打赏更是虚拟地位的表现,将虚拟与现实混淆后同时为自己赋予了一种消费“名人”的标签。
(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渗透。自媒体时代的人们兼具传者与受者的双重属性,直播行为表现自我,并在反馈互动后接受来自大众社会的信息,这使得自己的社会空间与私人空间发生交融。个人空间公开化,公开信息处理后的个人化,后台行为前台化等改变完成了身份的认同,在自我肯定中认可自我。“正是自媒体时代互动、交流、参与的特点,使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6]即便其中不可避免地携带着些许社会问题,但其中的文化内涵仍不可忽视。 三、总结
亚文化群体的网红群体进行的网络直播行为属于亚文化范畴,这种方式是亚文化群体进行自我挣扎的一种方式,在崇尚多元化、包容性的现实社会土壤中产生,但由于监管等外在因素与观众以及直播者的某些消费心理的作祟,这种文化正渐渐被遗弃误解,在这种状况下究其现象的原因跟文化内涵,加以良性引导就显得更加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魏科召.自拍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M].新闻学子.
[2]王彦林.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浅析[J].新闻传播,2012(3). [3]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 [4]石义彬,吴世文.大众传媒在文化身份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1):119.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马千里.解读网络自拍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2(12). 作者简介:
张 萌,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j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