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2023-03-30 13:38: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欢迎阅读!
鉴赏,探索,美术,实践,策略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作者:丛建平

来源:《视周刊·山东体卫艺教育2017年第03

【摘 要】: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充斥,在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悄然转变,而我们的审美水平却急需提升。中国的美盲远多于。美术鉴赏教学提升审美力,达到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力是重中之重,笔者将从师、生两个维度去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鉴赏力; 实践探索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木心先生曾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则可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生活品质等,它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重要价值。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美术教学地位不高,长期受到师生忽视。这种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中小学得到普遍推广,但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仍旧存在,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说,美术、音乐计算机体育一直都被划分到副课的行列,可有可无,部分学校美术课程安排不合理,甚至没有美术课;另外一方面,由于学科地位不高,美术老师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和职业倦怠,导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专业素养得不到发展和有效提高。

学生主体地位未曾彰显,课堂上比较被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掌控整个课堂。美术课相对于其他文化课来说是学生的一味调味剂,是繁杂单调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但由于美术老师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很多学生对待美术课态度较为消极敷衍。大部分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十分相似: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手段来导入新课,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作品,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未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方法使学生独立思考和鉴赏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美术鉴赏教学与多元素融合,全面渗透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正确引导学生:


1.学会整合相关学科,有效教学。美术与音乐文学哲学历史都是相通的,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它们相互依存。美术鉴赏课早已延伸到到民间艺术、摄影、建筑等多种领域,这种融合式的美术鉴赏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科教学的禁锢,有利于深入发掘潜藏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对作品中的独特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如美术鉴赏与音乐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视听双重感官体验,中国山水画常与《高山流水》《云裳诉》《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古典音乐相配;再如美术鉴赏教学文学相结合,古代园林艺术往往离不开诗情画意的情调,读园如同读诗。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悟作品。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多媒体、微课、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美术鉴赏教学强调的审美性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下更加直观,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景,尤其是如今势头大涨的“VR”拟现实技术一旦得到推广,应用到美术鉴赏活动中,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命,学生可以通过“VR”体验世界名画、园林建筑、雕塑的真迹,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是传统讲授所无法比拟的,能够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更具吸引力。

3.利用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自然资源是我们感悟艺术的最佳方式,万物皆美,美术作品也常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或者托物言志。如中国艺术家常寄情于山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自然美来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走出校园,展览馆和博物馆是一个天然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进入场馆之中更容易切身感受美术作品的风采与魅力。此外,每种地域性文化都值得引入课堂之中,在愈加強调工匠精神的今天,我们可以把民间工艺品带入课堂,把手工艺人请进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美工创作,如开展蜡染、草木染、蓝染等印染工艺,或者进行手工编织、泥塑等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作品。

(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法,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才是美术鉴赏教学的根本之策。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信息时代,图像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读图并不是简单的看见,而是解读,通过阅读、理解,进行思考。

1.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学会。简而言之,就是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它分为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很多高中生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想象力的匮乏和创造性思维的薄弱使得他们的读图能力较差,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会理解,感悟美术作品的意境。把优秀作品同它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境相联系,深入文化情境之中,解读作品深刻内涵,培养高中学生理解作品的寓意性和象征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提高美术素养。


艺术无处不在,它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鉴赏、审美能力也需要不断的积累,多欣赏、多阅读。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促进学生体会美术鉴赏,增强审美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曲桂艳.课程背景高中美术鉴赏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苏海军.“读图能力培养与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4]朱世泰.高中美术教学与多种元素相结合的实践探索[J].美术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12):97-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hi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