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2023-02-20 21:1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欢迎阅读!
大贤,中国,古代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fu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