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伛偻和佝偻的读音、意义》,欢迎阅读!
![伛偻,读音,佝偻,意义](/static/wddqxz/img/rand/big_140.jpg)
佝偻 [gōu lóu]
编辑 讨论
佝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ōu lóu(读yǔ lǚ时为伛偻),又可读为(gōu lòu)。形容脊背向前弯曲(同现代汉语大词典6)。近义词有驼背、伛偻。
佝偻病[rickets]:病症名。又叫软骨症。症状为发育迟缓,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由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D引起,多见于小儿。
例句 编辑
1、做人要堂堂正正,不要在别人面前佝偻身躯,低下头。 2.秋日的阳光柔柔地照下来,映在父亲佝偻的背上。
伛偻是形容体态的。可以形容年老的身体。佝偻是病态的。比如佝偻症。这两个是近义词。所以用哪一个都没错。只是因为佝偻用于病态较多。所以普通使用时,难免会给人一种不健康的感觉。
先说“偻”,其本义为弯腰,音lǚ,由此引申为弯腰,表示恭敬,也可指驼背、驼背的人,也可泛指弯曲。另有疾速、速度快之义,古人用得不多。《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句中“偻指”世存“疾速指陈”和“曲指一二”两种解释。这个音很活跃,古人常单用,也常“伛偻”连用。“偻”读“lóu”时只用于“佝偻”一词,古今一致,可作为区别其读音的基本办法。
再说“伛”,本为形容词,意指背曲,也可表示弯腰的动作,是单音字,“yǔ”。古人常单用这个字,也常与其他字组词使用,融入现代汉语的相关词只有“伛偻”。它的读音极易与“妪”(yù)相混,应特别记忆。
最后说“佝”,它曾是多音字,古人有“佝愗”(昏昧无知)一词,音kòumào,今已废弃不用;读“gou”时不能单独呈义,只用在“佝偻”一词。这个字还极易与常见字“狗、够、苟”等相混,其实,形近字中,它的音只与“枸橘”之“枸”相同,与“枸杞”之“枸”则异。
伛偻[yǔ lǚ]
编辑 讨论
伛偻,即腰背弯曲。出自《淮南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
词义
伛偻:腰背弯曲(多形容老人)
例句
《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偻”音义质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第24课,柳宗元寓言传记《种树郭橐驼传》,其注释③“[偻(lǘ)(阳平音,笔者注)]脊背弯曲,即伛偻病。”笔者认为有两处欠妥。
一是注音。笔者查阅了多种版本古、现代汉语辞书,都未发现“偻”的阳平音,只有lǚ(上声)和lóu两音。《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38页:“偻lǚ力主切,上”。同册教材附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所列十分明确,见163页。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2006年十一月版。《种树郭橐驼传》中偻的读音为lǚ,意脊背弯曲,课文中即伛偻病。
引证解释
1. 特指脊梁弯曲,驼背。
《旧唐书·吴兢传》:“ 兢 虽衰耗,犹希史职,而行步伛偻, 李林甫 以其年老不用。”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峰锐而小,立石如老人伛偻之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东京某晚的事》:“忽然从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 2. 恭敬貌。
汉 贾谊 《新书·官人》:“柔色伛偻,唯谀之行,唯言之听,以睚眦之间事君者,厮役也。” 《后汉书·张酺传》:“公其伛偻,勿露所敕。” 李贤 注:“伛偻,言恭敬从命也。”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鲁迅 《三闲集·路》:“文艺家的眼光要超时代,所以到否虽不可知,也须先行拥篲清道,或者伛偻奉迎。” 3. 俯身。
唐 施肩吾 《诮山中叟》诗:“天阴伛偻带嗽行,犹向巖前种松子。”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 滁 人游也。” 清 袁枚 《新齐谐·僵尸贪财受累》:“ 王 趁其伛偻时,尽力推之。”
关于伛偻 编辑
关于“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e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