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医常识艾灸知识》,欢迎阅读!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大全
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可分化脓灸、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灼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此种灼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当艾炷燃尽熄灭,除去灰,再重新换取一个艾炷点燃;
④灸完5~7壮后,穴位局部皮肤被烧破溃,在穴位上敷贴膏药,并用干敷料覆盖;
⑤灸后5~7天,灸穴处通常会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换膏药及干敷料。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真菌性炎症。大约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脓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在腧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控制灸后不引起化脓的灸法。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将中号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待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
④反复施灸3~7壮,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但不破溃。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塾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较温和,通常不易起泡。间隔灸分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2)隔蒜灸
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隔蒜片灸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是将大蒜描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3)隔盐灸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病人有灼痛感,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病人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住,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隔附子灸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b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