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欢迎阅读!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班级:建筑113 姓名:张振贝 学号:2011051201 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 1. 国外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激素泛滥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60 年代初, 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事实, 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
1972 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 人类与环境会议 , 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 同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
80 年代, 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社会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年,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 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
90 年代, 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 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学科。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 , 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2002 年, 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举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要求各国更好地执行.
21 世纪议程 的量化指标。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内容的探讨表明,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 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 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明史, 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 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 天人合一, 其本质是 主客合一, 肯定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中国道家提出 道法自然 , 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 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 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 如孟子提出 仁民爱物 , 董仲舒认为 质于爱民, 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 把生态的平衡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相统一, 有节制地利用资源, 如孟子不仅主张 爱物, 而且提出了 数罟不入夸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些比较具体的保护生态资源的主张。
在我国, 从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概念至今,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作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就是要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就把生态
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第一次载入了党的正式文献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 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方向, 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1.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 生态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 19 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 主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现在主要是从两个 角度来理解的: 一是从时间来看, 文明具有阶段性, 随着人类的发展, 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 显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 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文明; 二是从要素来看, 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或哪一个地域, 构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 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是这种含义的文明。 2. 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包含三个重要特征: 较高的环保意识,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也有学者把生态文明的特征概括为独立性、整体性、相对性、反思性和过程性, 即生态文明是独立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 人们要从自然的整体性出发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后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而提出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三、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展望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 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作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追求, 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把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 为我们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第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念指导。建设生态文明, 前提是发展。第二, 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深入了解四种文明形式的内在联系。 第三, 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以生态文明作为其重要的特征和标志。第四,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培养全民生态文明观。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 不仅科学家要高度重视, 而且政治家、企业家及全体公民都要高度重视。 第五, 确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
近年来, 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并要求加快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 消费方式, 这其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为了从操作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正在研究制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尹世杰教授就提出了以绿色GDP、绿色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绿色覆盖率、绿色产品比重、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和发展协调程度的评价工具, 好比是 指挥棒 , 将指挥着各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X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