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建设若干方面的探讨

2022-12-26 14:2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国际化建设若干方面的探讨》,欢迎阅读!
国际化,面的,探讨,若干,高校
高校国际化建设若干方面的探讨



1 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日益开放的国际教育环境,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具有国际上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成为我国建设一流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但高校的国际化建设不能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企图一蹴而就。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正确树立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合理选择国际化建设的方法。

总的来说,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可概括为教育理念的国际化、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和科研教学的国际化。高校要实现国际化办学,首先必须在高校的师生中建立正确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其中包括教学制度、学位制度和科研制度的逐步国际化,使之能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接轨。为普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理念,可在我国中心城市建设若干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政府协调,利用交流中心这个平台逐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方式。而在高校管理制度方面,则应逐步去行政,在高校实施开放与竞争式的国际化管理方式,管理的各个层面形成内外的自由竞争与流动,保持大学国外机构,国内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各个层面之间的自由竞争与流动。教学际化是国际化办学的最终目标。课程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与中心工作,因而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为实现高校课程教学国际化,必须调整或更新已有的课程体系,使其与国际接轨,同时改变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引进新的国际化师资,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而现阶段,最可行和有效的方式是在高校中实行双语教学200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10%。在此政策背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得到了较快发展,无论是部属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双语教学课程,但双语课程的比例还远不能满足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2 高校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上海大学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以中外联合办学形式相继成立了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通过引进外籍教师和国外课程,使学生不出国门即可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此外,在学校其它学院中,也通过开设双语课程和定期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校作学术交流和报告等方式,以多种途径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国际视野。但以上这些国际化培养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中外联合办学机构的学费较为昂贵,而且办学机构与学校和国家的科研项目没有很好的衔接,从而容易形成教学孤岛;而学校开设的很多双语课程也只是简单采用外语板书而已,并没有很好的引入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授课方式,如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授课方式等;校园中偶尔的几次学术报告对学生们的知识培养也更为有限,大师们的学术思想犹如行云流水,在大学校园中作短暂停留后而未能扎根延续和开花结果。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式,通过以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全部或部分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很好地掌握第二语言。但在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许多老师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甚至以英汉互译课的模式进行双语教学,教师课堂上将教材从头到尾翻译一遍,再解释一下专业词汇,学生则忙于记录,根本无暇顾和思考专业内容,最终双语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专业单词而己,而专业内容学生必须通过中文教材从新自学以后才能掌握。有的教师简单认为使用英语版教材就是双语教学,或教案或课件中涉及到部分英语词汇也就归为双语教学,教学方法则还是采用中国式的教学方式,以知识填鸭和应试方式为主。其实我们采用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多掌握一点英语单词或英语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直接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而,如何进一步加快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实质性提升科研与教学国际化的内涵,是我国高校现在所面临的难题。

3 高校建设国际化平台的思路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多边化和全球化,中国作为一新兴的经济体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为取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而高校作为国家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理应建立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探索符


合自身规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我国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通过组建国际合作研究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在组建过程中,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和我校发展的创新模式和机制体制,积极促进开放、联合、流动、竞争,加大融合力度,实现开放共享,努力把平台建设成为开放性的国际化教学和学术交流中心。在平台的整体运行中,可探索实施开放流动的多种人才聘用机制;建立多种途径立足前沿的开放合作机制;国际标准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估机制;及有效转化服务社会的国际化成果转化机制;基于Internet技术的E-learning国际远程教学平台等。在国际性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大自身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申请国家和学校的多种留学资助形式,采用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或独立培养的方式,全面提升平台内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学术能力。平台可实行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由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国际学术委员会,为国际合作中心的发展制定规,凝练方向。

参考文献

[1] ,,.[J].,2010(24):197.

[2] .[J].,2010(12):115117.

[3] 刘瑛,学科,王侃.关于大学双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30):656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WW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