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成药》,欢迎阅读!

一1. 简述中成药处方中按照君臣佐使排列顺序。
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较大,甚至超过常用量。
臣:辅助君药治疗主病的药物;对兼并或见证其主要作用的药物
佐:主要治疗次要见证的药物,但在本方中作用次于臣药;用以消除、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而又能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是指在病斜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
使:引经药,即利用其归经的特点以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 简述中成药新药中处方的来源
处方来源:传统古方,法定处方,协定处方,民间处方 4. 简述中成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含生物碱的中成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与含有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金属离子可和生物碱络合产生沉淀,影响吸收,降低疗效。与强碱性药物合用,会影响生物碱类药物的解离度,妨碍吸收,使治疗作用降低。
含延胡索生物碱的中成药,和镇静荆合用时应减量;与中枢神经兴奋剂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 含鞣质较多的中成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成药和洋地黄类药物合用时,前者可使胃排空减慢,肠蠕动减慢,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吸收,易导致洋地黄中毒。
5. 简述解表中成药的分类及各自代表的中药 辛温解表类:小青龙合计、感冒清热颗粒 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胶囊 扶正解表类:参苏丸 表里双解类:小柴胡片 6. 简述三黄片的处方组成和用法用量
【处方】大黄300g 盐酸小檗碱5g 黄芩浸膏21g(相当于黄芩苷15g)
方中大黄为君,通肠中积滞,泻内结热毒,降妄行之火;以黄芩、黄连为臣,分清上、中焦之实火。诸药相合,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四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8. 写出四种常作为中成药研发选题的古典医籍 《伤寒论》、《金贵要略》、《肘后备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简述假药的分类 假药:(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一)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二)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三)变质的;(四)被污染的;(五)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一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二)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三)超过有效期的;(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五)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六)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二1. 如何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可避免性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不可避免性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可避免性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包括非药品因素和药品因素,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这些可以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合理用药避免。
2.安宫牛黄丸的使用注意,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丸剂的分类和特点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寒痰阻窍者、中风脱证神昏者禁用。 【现代研究】药理实验表明,本品主要有镇静、抗惊、强心、保护脑组织、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临床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中毒性菌痢、尿毒症、脑血管病、肝性脑病、中毒性肺炎、颅脑外伤综合征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属热闭心包者。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剂型。
蜜丸:系指药物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丸剂。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糊丸:系指药物细粉用米糊或面糊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蜡丸:系指药物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浓缩丸:系指药物或部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
滴丸:指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的新型丸剂,用熔点较低的脂肪性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后,滴入一种与之不相混溶、比重适宜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熔融的液滴聚凝成球形丸粒而成。 3感冒清热颗粒的处方:荆芥穗200g薄荷60g防风100g柴胡100g紫苏叶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 白芷60g苦地丁200g芦根160g,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请根据以上信息对处方按照君城佐使进行分析,并说明制成颗粒剂的意义和颗粒剂的分类。
组方分析:荆芥穗与防风为主药,辛温发散,祛风解表。辅以紫苏叶、苦杏仁、白芷宣肺散寒解表。佐以薄荷、柴胡、葛根、桔梗辛凉宣肺,解肌散热,且防上药辛温太过助热生火;苦地丁、芦根清热生津。使以桔梗引诸药直达肺经,以助药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功。
颗粒剂的:含义: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量赋形剂或与部分药材细粉混匀,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剂型。习称冲剂,冲服剂。凡单剂量颗粒压制成块状的习称块形冲剂。
特点:冲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
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味道可口、体积小,服用、贮藏及运输均较方便,深受患者欢迎。但颗粒剂易吸潮,必须注意包装和保存,含有多量糖,成本也较高。
4.生脉注射液组方分析,现代研究,药理作用和其他制剂。 方中红参益气生津,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为君。麦冬养阴生津,清虚热除烦,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使,此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义。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复脉固脱之效。 【现代研究】生脉注射液能降低垂体后叶素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阳性率,并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具有拮抗作用。
【其他制剂】1.生脉饮、2.生脉胶囊 第一节 辛温解表类中成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小青龙合剂【处方】麻黄125g、桂枝125g、白芍125g、干姜125g、细辛62g、炙甘草12 5g、法半夏188g、五味子125g 【功能与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注意事项】风热咳喘及正气不足的虚喘不宜用,阴虚干咳无痰者慎用。【现代研究】主要有平喘,抗过敏,扩张外周血管,升高皮肤温度,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肺机能,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促进红细胞糖酵解等作用。 【临床应用】1.变态反应性鼻炎。从疗效看,一般是止鼻涕较快,消除喷嚏和咳嗽稍慢,而鼻塞则不易治疗。症状严重时,有必要并用抗组胺剂 。 2.支气管哮喘。3.小儿支气管哮喘。4.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
感冒清热颗粒【处方】荆芥穗 200g 薄荷 60g防风100g 柴胡100g 紫苏叶60g 葛根100g 桔梗60g 苦杏仁 80g 白芷60g 苦地丁200g 芦根 160g【组方分析】荆芥穗、柴胡、葛根祛风散寒、透疹解热;苦地丁、芦根清热解毒,生津;薄荷疏风散热,清理头目、止痛;紫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苦杏仁、白芷止咳平喘,诸药合用,共凑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功。【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注意】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风热感冒者不适用【现代研究】具有抗病毒作用;有抑菌作用;解热作用;抗炎作用,明显减轻炎症反应。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属于外感风寒、内有蕴热者。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可见困倦、嗜睡、口渴、虚弱感;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第二节 辛凉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中成药具有辛凉解表、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解除表热症的作用。
银翘解毒胶囊【处方】金银花200g 连翘200g薄荷120g 荆芥 80 g淡豆豉100g 牛蒡子(炒)120g桔梗120g 淡竹叶80g甘草100g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宣肺止咳,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诸药合用,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使用注意】本品可引起过敏反应,忌食腥荤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风寒感冒者不适用。【现代研究】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 解热、镇痛、镇静作用。3、抗炎、抗氧化作用。4、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方具有抗过敏作用。【临床应用】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起,以及“乙脑”、“流脑”、腮腺炎、小儿肺炎等初起病属卫分证候者。
第三节 扶正解表类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
参苏丸【功能与主治】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 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 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 【使用注意】1.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2.风热感冒不适用本品,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咯吐黄痰。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4.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现代研究】主要有解热,镇痛,镇咳,祛痰,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毒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属气虚外感风寒证候者。 小柴胡片【处方】柴胡 445g 姜半夏222g 黄芩167g 党参167g 甘草167g 生姜167g 大枣167g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清泄,两者相配伍而达到和解少阳的目的。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兼和胃气。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使用注意】1、胁下满痛,不渴而饮水呕吐者,及欲呕、腹中痛、微溏者,不适用本品。 2、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现代研究】主要有保肝、利胆,解热,抗炎,抗病原体,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影响离体平滑肌等作用。【临床应用】肝炎 、急慢性胆囊炎、抑制肝硬化转化肝癌、感冒、登革热、返流性食管炎、支气管哮喘 、美尼尔氏综合征 、口腔干燥症、输卵管结扎术后呕吐 、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夏季感冒、小儿尿路感染症等。
牛黄至宝丸【组方分析】牛黄清热解毒,化痰醒脑,用为君药。大黄、芒硝清热泻火,通腑泄热;冰片辛凉清热,开窍醒神;石膏、栀子、连翘、青蒿清热解毒,泻火除烦,共为臣药。广藿香和中止呕;木香理气和胃;陈皮理气燥湿、和胃化痰;雄黄辟秽解毒,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胃肠积热所 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燥咽干、大便燥结。 【使用注意】1过敏体质者慎用。2 哺乳期妇女慎用。3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严重患者慎用,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本品多为辛苦性凉之品,且含有毒药材雄黄,不宜过量久服。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牛黄具有镇静、镇痉作用;大黄、芒硝有促进排便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功能性便秘属于胃肠积热者。 麻仁丸(胶囊)【处方】火麻仁200g 苦杏仁100g 大黄200g 枳实(炒)200g 姜厚朴100g 炒白芍200g 【功能与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 症见大便干结难下、腹部胀满不舒;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注意】虚寒性便秘、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1)促排便作用:能增加正常小鼠和燥结型便秘模型小鼠的粪便粒数和粪便重量。(2)促进肠道运动:十二指肠给药能增强家兔在体肠管收缩的最大振幅和平均振幅。明显增如脉鼠离体回肠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强度。(3)其他作用:增加家兔肠系膜前动脉血流量。 【现代应用】1.蛔虫性肠梗阻 。2.肛肠术后并发症 。3本品适用于肠胃燥热之便秘证。4用于习馈性便秘、老年人便秘、痔疮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十枣丸【处方】甘遂(制)238g京大戟238g芫花(制)238g大枣(黑枣)286g【组方分析】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泻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痰饮,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攻逐水饮之功甚著,为方中主药。佐以大枣益脾护胃,以防逐水伤脾,制三药之毒性,并缓峻烈之势,以达攻逐不伤正之功。
【功能主治】攻逐水饮。用于水饮积滞,腹水肿胀,胁下疼痛,喘逆气急。 【使用禁忌】体虚者及孕妇忌服;忌食盐;勿与甘草同服。【注意事项】患者有直肠疾病或腹泻每日三次以上者,慎用。【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利尿、泻下、抑菌等作用。不良反应有过量煎服致血尿的报道。【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等属水饮积滞、形气俱实者。
尿毒灵灌肠液【功能主治】通腑泄浊,利尿消肿。用于湿浊内阻、脾肾衰败所致的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无尿少尿,头痛烦躁,舌黄,苔腻,脉实有力;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肾牲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使用禁忌】本品外用灌肠,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不单独使用,需配合相关药物治疗。用药期间宜清淡、低盐饮食,并配合优质低蛋白饮食,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本品为灌肠制剂,故有直肠疾病或腹泻每日3次以上者慎用。孕妇忌用,年老体虚者慎用。【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重症水肿、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属脾肾衰败,水湿、浊毒内蕴患者。 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制)100g、党参200g、炒白术150g、干姜100g、甘草100g
【组方分析】是由医圣张仲景的两个方剂四逆汤和理中汤合组而成,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功能与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注意】孕妇慎用。不适用于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 本品中有附子,服药后如有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临床应用】1. 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腹胀肠鸣、不欲饮食、手足发凉等症及脾肾两虚,寒凝不化所致之精神倦怠,形寒肢冷,不思饮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带下清稀等症。 2. 胃、十二指肠溃疡:用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 3. 腹泻:有报导分别用附子理中丸(汤)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取得满意疗效。4. 其他:附子理中丸还可用于治疗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艾附暖宫丸 【功能与主治】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痠痛。【现代研究】1.调节子宫平滑肌:艾叶、芍药、当归、川芎、香附能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2. 抑菌:白芍、肉桂、川芎、吴茱萸、地黄、香附对多种细菌、病毒及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不孕症、月经紊乱、闭经、痛经、宫颈炎等。 参附注射液【组成】红参、附片(黑顺片)。辅料为聚山梨酯80。 【组方分析】参附汤具有回阳、益气、救逆的功能,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大热以温壮真阳,辛则通阳,使阳气通达四末而为主药,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而为辅佐药。该方药味虽少,但药效迅捷而力专,对于正气大方,阳气暴脱,危在倾刻,可速用急救。【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等。 【现代研究】此方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心功能,改善全身功能状态,因而可用于久病所致周身功能衰竭者的支持疗法。用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亦取得良效,且能改善或缓解原有心衰、心功能不全病人的症状。【临床应用】厥脱证(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阳虚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的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心动过速、过敏反应、皮疹、头晕头痛、呃逆、震颤、呼吸困难、恶心、视觉异常、肝功能异常、尿潴留等。 【注意事项】对本品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1、本品孕妇、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慎用。2、年老体弱者、心肺严重疾患者用药要加强临床监护。3、临床应辨证使用。
逍 遥 丸【处方】柴胡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炙甘草80g 薄荷20g
【处方分析】君:柴胡--疏肝解郁,疏肝柔肝——肝郁,臣:白芍--养血柔肝,当归--补血和血,养血和血——血虚,佐: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补气健脾——脾弱,柴芍相伍,疏肝理脾,抑木扶土。归芍相配,资助后天气血生化,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之体,恰合肝体阴用阳之性。薄荷--疏肝解郁透热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血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肝主疏泄;肝藏血;脾主生血统血;木不疏土;土壅木郁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肝郁脾虚血虚证。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
【现代研究】主要有调节内分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保护肝脏,增加肠蠕动,减少抗癌剂顺铂的不良反应等作用。 慢性肝炎、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胆囊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属于肝郁脾虚血虚者。
【不良反应】临床报道有患者在连续服用本品后出现头昏、身倦、嗜睡、恶心、呕吐、心慌、血压升高等症状;引起白带过多
气 滞 胃 痛 胶 囊【药物组成】柴胡 香附(炙) 白芍 延胡索(炙) 枳壳 炙甘草
【处方分析】君:柴胡--疏肝解郁臣:香附--行气止痛——气中血药,元胡--活血止痛——血中气药。重在止痛佐:枳壳--理气和胃使:炙甘草--调药和中【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临床运用】辨证要点: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气怒痛重,嗳气纳少,大便不畅,脉弦有力等。现代应用: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者。【现代研究】主要有镇痛,抗炎,抗溃疡,调节胃肠平滑肌等作用镇痛【注意事项】肝胃郁火、胃阴不足所致胃痛者慎用;
本品含活血行气之品,孕妇慎用;忌食辛辣油炸食物;忌气怒,宜保持心情舒畅,以免加重病情。
复方丹参片【处方】丹参450g、三七141g、冰片8g【组方分析】方中丹参昧苦微寒,入心、肝二经,活血化瘀,凉血安神,为君药。三七味甘微温,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为臣药。冰片芳香开窍,引药人心,行滞止痛,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抗心肌缺血缺氧、扩张冠脉、降压、减慢心率等作用,并有降血脂作用。【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肺心病、老年痴呆症等属气滞血瘀者。
血府逐瘀胶囊【组方分析】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
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活血与行气相合,养活同施,升降兼顾,如此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憋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抗缺氧、镇痛、抗炎、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损伤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之胸痛、脑血栓、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各种顽固性头痛、顽固性失眠、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症、过敏性紫癜等属瘀阻气滞者。
槐角丸【处方】槐角(炒)200g、地榆炭100g、黄芩100g、枳壳(炒)100g、当归100g、防风100g
【组方分析】方中槐角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为君药。地榆、黄芩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为臣药。枳壳炒用宽肠利气,当归活血养血,二药一气一血,气血得调,便血得止,均为佐药。使以防风祛风胜湿,通调肠胃。诸药合用,具有凉血止血,清肠疏风之功。 【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使用禁忌】阳虚出血者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止血、促进凝血、镇痛、抗炎、抑菌、降血脂等作用。【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痔疮出血、肛裂、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肠息肉出血、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等属风热湿毒壅滞肠道者。
生脉注射液 【处方】红参100g麦冬312g五味子156g 【组方分析】方中红参益气生津,大补元气,益气固脱,为君。麦冬养阴生津,清虚热除烦,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使,此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义。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复脉固脱之效。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亏,元气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见上述证候者。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室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等属气阴两虚者。
阿胶补血口服液【处方】阿胶液(40%) 160g熟地黄150g党参150g黄芪(蜜炙)75g白术(麸炒)75g枸杞子75g
【处方分析】方中重用阿胶滋阴润肺补血,为君药。党参补脾肺之气,生津血,偏于滋补强壮;黄芪升阳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两药相须为用,可以增强甘温补气之效,辅助阿胶以阳生阴长,补益肝肾,共为臣药。熟地补血益精,滋肾养肝;白术补脾燥湿,和中祛痰;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共为佐使药。全方配伍,补而不滞,共奏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之功。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劳咳嗽。【现代研究】本品具有造血、提高免疫功能、促进血凝、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肺结核咳血、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血虚者。
乌鸡白凤丸【组方分析】方中乌鸡补血养阴,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共为君药。臣以人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调经。佐以鳖甲、银柴胡、丹参、生地、天冬养阴凉血,清热除烦;鹿角霜、煅牡蛎、桑螵蛸、芡实收敛固涩,止带止血;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经。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以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之功。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使用禁忌】湿热内盛者慎用;孕妇忌用。【现代研究】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可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加强宫缩,还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力、抗肝损伤等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月经周期不规则、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女子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征,及男性不育、性神经衰弱、前列腺肥大及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等属气血两虚者。
桂附地黄丸【处方】肉桂20g附子(制)20g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 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山萸肉、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附子、肉桂辛热,助命门温阳化气,共为臣药。主辅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阴中求阳,用量上补肾药居多,温阳药较少,取“少火生气”之意。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而补得力,并防滋阴药腻滞,共为佐使药。诸药配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自除。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使用禁忌】阴虚有火、阳亢者禁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内分泌、延缓衰老、利尿等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老年性尿失禁、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慢性腰痛等属肾阳不足者。
六味地黄丸【处方】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最多,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量大于泻药量,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治疗食管上皮增生、肾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前列腺炎、遗尿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红斑狼疮、中心性视网膜炎及视神经炎等属肾阴虚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U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