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收礼的困惑 教学案例

2022-12-28 05:0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收礼的困惑 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收礼,教学案例,困惑,教师
第六章第二节对家长的伦理责任教学案例

教师收礼的困惑

困惑回放

家长向老师送礼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大家心照不宣。不过小H因为刚工作,所以还觉得“新鲜”。开学至今,教师节、国庆节、家访、家长来访,从水果蓝到购物卡,小H在手里,心里还是在犯嘀咕: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在影响着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和保教行为,这。

案例解析

这一案例中所涉及的是家长送礼,老师到底“收与不收”的问题,收礼之后如何面对幼儿的尴尬处境。正所谓“拿人家手短”幼儿教师在收了家长的礼物之后自然会有心理上的愧疚感,家长送与不送、送多送少可能还影响着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和保教行为。收礼的行为是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形象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来说,其形象都是自己自己塑造的。教师需要人格的自尊和行业的自律,如果贪图小利而去收受礼物,这在折损自己人格的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形象。市场理性不断冲击,又有直接的利益诱惑,让个别幼儿园教师左右摇摆。这对教师来说这确实不容易选择。

首先,收礼行为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是教师利益的驱使。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幼儿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福利待遇也不优越,如果在自己的工资之外还能有一些额外的收入那自然不错。一来可以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加充裕,二来也体现了自己职业的价值。毕竟家长送礼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职业的认可。乍看起来,这也未尝不可。在现代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裹挟而来的是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幼儿园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份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相应的浸染。消费主义、享乐至上的负面氛围当中幼儿园教师也难以完全摆脱物欲和利益的驱使。幼儿园教师应该饱有的道德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精神气质在社会物欲的洪流当中也一步步倒退,在这种直接利益恩惠的驱使下,幼儿园教师的自制力也在不断降低。

第二,市场理性也在不断冲击着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价值规律的起伏与上扬,在此影响下,人们的心态也随之趋同走向市场理性。市场理性追逐经济的风潮下,冲击的是传统的师德观念,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高,经济基础也较为薄弱,受到这种市场理性的冲击也是必然。试想如果幼儿园教师仅靠自己微博的工资收入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吗?很明显,回答是否定的。当下,市场经济中理性秩序还未建立,人们所接受和感受到的是一种不成熟的经济理性。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中“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也扭曲了原有的规则与秩序。幼儿园教师能够有自己的坚守已属不易。

第三,低的社会认可度,不公的待遇使幼儿园教师心理失衡。放眼整个社会,教师的待遇不算最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又是少之又少。况且在一线幼儿园又有大量编制之外的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相对更低。不高的工资给幼儿园老师的生活带来的是直接的压力。在整社会分工当中,幼儿园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与其本身的工作付出也极不相称。社会上对普遍幼儿园教师工作性质普遍的看法是“看孩子”“保姆”“小儿科”等。而实际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工作强度也非外界认为的那样,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面临各种工作检查、保障幼儿安全、协调多种关系,多重角色相互转换等各种工作,在这种种矛盾的冲击之下幼儿园老师自然心理失衡。“辛辛苦苦工作这么久,收着点礼算得了什么”成幼儿园教师心理上的开脱之词

第四,家长之所以送礼是希望幼儿园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幼儿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所以家长想通过送礼的方式“讨好”这一资源,让这一资源能够更好地分


配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家长想与幼儿园教师沟通,表示自己对师者的敬重。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方式。送礼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选项。正所谓“拿人家手短”。家长也会认为幼儿园教师拿了自己的东西,自然要对其子女更好一点,会有相应的优待,这些便是大多数家长的逻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老师的关注。不同的家长之间也相互模仿。有一个家长送礼了,其他家长唯恐落后,相互攀比。这也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的形成。其实送礼的背后家长也有些许无奈,但在这种“潜规则”已经形成之后,家长哪还有更优的选择呢?收礼者左右为难,送礼者些许无奈,这确实是个困惑。

总之,之所以会有送礼的现象甚至这一现象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在于对教师权利约束的缺乏。如果幼儿园教师能够完全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那么也就无所谓会有这么多家长对送礼趋之若鹜,想要通过送礼的方式赢取老师更多的关注了。

解困策略

教师之所以会心中犯嘀咕是因为自己意识到收礼这种形式有违师德伦理。如果不收又怕幼儿家长会有所误会。当收了之后,家长送礼的多与少可能会在无意识中使自己对待幼儿态度产生改变。这些因素都会让幼儿园教师左右为难。如何消除这种困惑呢?

首先,对于家长送礼幼儿园教师要有一个“拒收”的态度。这是一个基本立场问题。“收礼”这一词语在今天的社会是类似于“受贿”的概念,幼儿园教师本部该接受。在平时与幼儿家长相互交往中接受幼儿的一些纪念性质的小物品是可以的。如一张简单的贺卡,一个普通的苹果。这样的小礼物自然不在收礼、行贿之列。这是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与幼儿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良好师幼情谊的一种展现。但是类似于案例中所提到的从水果篮到购物卡,已经远非简单地表达情谊那么简单,此时已经扭曲为一种利益之间的相互交换。家长给予老师有价值的物质礼物,教师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教育关照。这就像花钱卖商品一样,是一种纯粹的交换行为。这样的行为发生非是对教师师德尊严的一种尊重,相反地,这是一种对教师道德的背离。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该公正一致地对待所有幼儿家长之所以向教师送礼,并且送礼之风日盛以至“习以为常”是因为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获得老师更多的关照。这是送礼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假使幼儿园教师能够毫无差别、有教无类对待所有幼儿那么也就无所谓送礼的行为发生了。因为家长会意识到无论自己送与不送,教师均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所有幼儿都一样,家长自然不必特意去讨好老师。其实幼儿园教师本就应该平等对待所有幼儿这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对象天生弱小,这就要求教师对待所有的幼儿均一视同仁。师在公正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的过程中自然会获得家长们的尊重,教师的形象自会提升

第三,幼儿园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平时可通过家长会、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互动。案例中大部分家长是因为不了解教师,想要通过送礼的方式多与老师沟通,借以表达自己的“尊重”而已。然而家长可以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尊重与对孩子关心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必要只用送礼这一种。送礼,不仅难以抵达尊重的目的,反而是对教师师德的一种挑战。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尊重。幼儿园教师可以跟园长沟通多举行类似家长开放日之类的活动,家长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直接告知家长“请勿送礼”表明自己的立场。平时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多了,隔阂自然会少。

第四,幼儿园教师要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在平实的工作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幼儿园教师工作琐碎且平淡,然而这种职业之所以值得拥有不仅仅他是一个简单的谋生手段而已,儿园教师每天在自己平实的工作中见证的是幼儿生命的成长,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是实现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维持生活的微薄工资,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在收礼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向家长阐明自己的立场,自会获得更多家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O7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