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市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欢迎阅读!

城市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
张庭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1(25)1
【摘 要】@@1 城市的两重性rn 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城市由建筑、道路等物质实体构成,这是其物质性的一面。但城市又并不止于无生命的“物质”,而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建造、管理、运作的。这样,城市又具有社会性。我们所熟知的城市的文化传统、社会网络、生活习俗,到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都不是可见的“物质”,而是只在人类社会中才特有的现象,但它们对城市的物质要素有极大影响。作为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早就指出,我们所关心的不但有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物质要素的生产力,更有非物质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者对前者有意义重大的反作用。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研究中心正是政治问题。所以,研究城市问题无法、也不应该回避政治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rn 正是城市的社会性使人类城市社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学。生物界对生存环境是无知的,对一般生物(树木、昆虫等)而言,其生存环境是未知的,不可预知的。但人类的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人类通过科学研究,积少成多,正在渐渐了解、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规划学科之所以得以诞生,存在,发展,就是因为它是人类研究自身生存环境的学科之一,它和其他学科(建筑学、城市社会学等等)一起,探索城市的发生,变化,发展,力求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欲将讨论生物物种关系的生态学完全应用到具有社会性的城市规划学,会导致片面的结论。因为对生存环境“无知”、“未知”、“不可预知”作为一般生物物种的特征,不
一定完全适于对环境“求知”、“有知”、“可知”的人类城市建设活动。rn 自从达尔文提出“物种进化论”之后,就有将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尝试。此种努力有成功,也有谬误。从“弱肉强食”到“优等种族,适者生存”等等生物学上正确却在人类社会中谬误的种种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失败例子。而把城市当作有机体,绿地为肺,道路为体脉,进而提出“有机疏散”,则是有益的尝试。记得在北卡大学(UNC)(Chapel Hill)读书时,“社会生态学”是导师推荐的选修课之一,这门课是另一个有益的尝试。诚然,城市规划在预测未来时记录不佳,但这并不证明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因而放弃对未来预测的努力。若未来真的无可预测,那么作为对未来预测的规划学科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总页数】4页(P49-52) 【作 者】张庭伟
【作者单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城规学院教授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1 【相关文献】
1.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2.《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3.城市土地储备规划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4.城市规划正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5.排他性城市土地规划的理论问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I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