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欢迎阅读!

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俞可平 发布时间: 13-12-09 12:51:56 6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 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 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碎片化、短期行为、 政出多门, 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 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制度具有根本性,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 国家 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 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 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 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 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 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 国家治理 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势必要 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 预算制度、 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 改革。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 ;从统治走向治理, 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 无论在哪一种 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 “少一些统治, 多一些治理” ,是 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 从政治学理论看, 统治与治理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 其一, 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 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 公共权力 ;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 织等 ;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 ;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 ;其三, 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 ;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 非国家强制的契约 ;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 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 多。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 范行政行为、 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政府治理、 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 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 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 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 谁 治理、 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 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 协调的、 动态的和整体的 制度运行系统。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 要表征。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 至少有五个标准。 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 度化和规范化, 它要求政府治理、 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其二是民主化, 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 所有公共政策
;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
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 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 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
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其三是法治, 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 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 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五 是协调,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 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 从政府治理到 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两者放在一起,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其实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 行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 的治理能力, 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有了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 才能提高 国家的治理能力 ;反之,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 必然要求。 一方面, 它是对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 ;另一方面 也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
经过 35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 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 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 跟不上社会 现代化的步伐, 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需求。 为此, 必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沿着 民主法治的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
《决定》 已经提出了总的指导思想、 全面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战略部署。 深入理解和 贯彻《决定》精神,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 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敏感性,解放思想尤其重要。 《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 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这里所说的“永无止境” ,不仅指时间的 维度,也包括空间的维度。从时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从空间上
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特别是治理领域。判断一种新的 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 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要 是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 凡是束缚社会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改革。
第二, 加强顶层设计, 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制 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 域的改革方案, 从中央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碎片化、短期行为、政 出多门, 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 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 它们严重 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应当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 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 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 一方面, 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 超越部门和地区 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们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 的经验。有许多好的治理改革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 应当系统地总结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 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 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力问题。
第四,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 我们主张 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许多进 步
;反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I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