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文化

2023-05-09 18:3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亚文化》,欢迎阅读!
亚文化,大学生
星象迷恋

“星象迷恋”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可以视作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亚文化表现,而大学生群体的理因素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在这个现象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希望本文的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起到一定作用。 、探求“星座”文化现象的社会学与社会理学原因

通过以上的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星座”文化在大学生之中的流行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具有青年群体特有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社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做用,才得以形成的。

()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

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帕森斯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放纵性的亚文化而青年文化的本质并非放纵性,而是反叛性。青年是新生的一代,比老一代思维活跃,对事物有新奇感,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与青年本身的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个体来说,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日本社会理学家荫山庄司说过:流行是青年人创造的。说明了青年本身在时尚的制造与流行中的地位与作用。青年群体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急切的追求。

青年作为身心尚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急于模仿社会上或自己周围的人群中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青年的从众模仿心理,即“求同于人”的心理,是青年时尚流行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青年人的未确定性也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要追求确定的东西,这一群体的特征是:大学生的地位是临时的,他们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前途未卜、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星座”文化的态度。

由于在中国没有一个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大学生这样的青年,他们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而“星座预测”则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

()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化。 根据“星座预测”的各方面的特征,可以判定它应该属于一种现代迷信。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些神秘文化也多是基于此种心理需求,即需要找些理由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对与“星座预测”的或多或少的迷信,也有出于此原因的,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又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对为使自身行为合理化而相信“星座预测”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⑴遇到失败或挫折后,把自己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以求得自我心理安慰。

对一些在生活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人来说,迷信是他们精神安慰的鸦片,是心理自我防御的需要。人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欲望,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或本身能力的不足而行为失败,应当说是极其普遍的。然而,人们并不愿意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或无能,于是,就具有了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所谓“合理化作用”,是指当人的某种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是某件事情没有做成功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或无能进行辩解,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⑵把“星座”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或者说,年轻的大学生是在为自己的梦想(Dream)而努力,在这样一个寻


梦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一些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人来说,“星座预测”给了这类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是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预言、自我印证,它强化了目标意识,使个人会更努力的朝他的理想迈进。

由青年群体的特有的,在生活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青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爱情、工作等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们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希望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也会在“星座预测”中找到其合理的解释。

()自我暗示导致一些人认为“星座预测”结果准确。

社会理学的角度分析,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预测是准确的,与其自身的自我心理暗示是分不开的。不可否认,在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偶有巧合时,我们会惊叹于结果的准确,并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记忆深刻。反之,当出现不准确的结果时,则人们会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结果的倾向,这在社会理学中也以实验验证过。 ()受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尊天认命,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心态了,我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人的人生与生活,乎已与“天”和“命”难解难分。

于是,大学生虽然认为自己不相信“命运”,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在他们去寻求心理慰藉时候,就会去相信离他们最近的预测并且还是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新鲜东西,就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要了 “星座预测”了。因为在中国,长期以来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已经使大学生离“看相”实在是太遥远了。

()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环境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失范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社会失范又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及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多元化,造成各类越轨行为明显地增多。而大学生本身在各方面就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可能会由于对社会大变动的不适应、对原有观念的怀疑而产生心理上的迷惘。他们需要另外的观念来填补其内心的空缺,以获得精神寄托,并需要用它们来解释自己不能根据以往的价值体系加以解释的种种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星座预测”又是唾手可得的,于是大学生便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从深层文化心理上看,我们缺少近现代科学文化的传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人对巨大的社会变革缺乏科学的认识,感到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祈求某种神灵的保佑;另方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深藏着许多超自己的迷信思想,可以作为习惯的心灵慰藉。 影响:

“星座迷恋”现象在我国大学校园中之所以出现,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追求时髦,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星象学在西方可能已经被符号化了,也就是说就像中国人对十二生肖的态度,在最初它是具有迷信意义的,而经过长时间的“民俗化”,到了现代,已经没有人视其为迷信了,而仅仅是把它视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它不能说明任何更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中国人的属相是“蛇”,人们除了可以知道他是哪年出生以外,也不会再知道更多的信息了一样。而从前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对“星座说”的主体态度是模糊的,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不去判断它到底是不是迷信。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可能也已经把它符号化了,而不是笃信,应该说,这种把迷信符号化的过程是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分不开的。社会和学校应该充分地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不要只看到现象就一味地担心,否则,既会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的正常发展,也会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不良后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H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