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的延伸》,欢迎阅读!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的延伸
【摘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都不能忽视,特别是作为学生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帮助家长认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实现家校有效地互动配合,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 延伸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据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为此,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但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都不能忽视,特别是作为学生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因为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确能够通过课堂、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缓解和控制,而一旦返回到家庭环境中,又会旧病复发,家庭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反而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甚至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棘手,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实现家校的互动配合,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该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的有效延伸呢?
1.要帮助家长认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虽然在学校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们同样需要来自家庭的理解和引导。因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的,成员之间互动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效果上非常有力,这些优势都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使他们明确每一个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都应该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神圣职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中的一份子,和学校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处理,使孩子的心理得到
健康而充分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实施者的家长必须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家长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弱项。因为从文化素质上讲老师都经过专业师范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家长的文化素质就千差万别;从经验来说长期一线教育实践使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对学生工作的经验,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任意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所以如果要想有效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例如:很多家长都希望了解孩子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希望能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很多孩子也都希望父母能听听自己的心里话,在自己遇到困扰或问题时父母给自己力量和勇气。事实上,很多家长和孩子也都曾努力进行尝试,但是,往往因为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反而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如讲座式的沟通,家长长篇大论,孩子觉得唠叨,结果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算老帐式的沟通本来是一件小事,却要把过去的老账一起翻出来,结果呢,家长越说情绪越激动、言辞越来越激烈,却不想已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审问式的沟通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刨根问底,把孩子当作犯人审,孩子能不反感吗?这样的交流有何效果可谈?这就需要学校教会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如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就是规定某一天(这一天应当是家人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宽松,比如周六、周日)家里的电视不能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交流的时候要尊重孩子,一定不要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而应当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认真地听孩子说,同时可以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很关心他、很重视他;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在探讨的基础上引领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才能听到发自孩子心底的声音,从而实现亲子间顺畅、有效的沟通。
再如,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的结构导致了家长普遍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待,甚至有些家庭将几代人没有实现的“名牌大学梦”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对孩子期望过高,就给孩子造成了过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在承受不了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会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用逃学、弃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逃避竞争。作为学校就要教给家长对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学习能力只是其中一项,家长应该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不要只把眼睛盯在考试成绩上,而要在对孩子的特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期望并给予积极的暗示, 鼓励孩子根据其兴趣、特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使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而不是压力。当然,学校还要引导家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学会表扬。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称之为“正强化”,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出现这一行为。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育才学校当校长。一天,一个男生用一块砖头砸同学,刚好被他看到了。他立即上前制止,并让这位男生一会儿到他办公室去。等陶行知先生回到了办公室,那男生已经在他办公桌前等候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男生,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早到。”还没等那男生从惊异中反应过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老师,尊重我。”男生接过糖果,眼神中充满了狐疑。接着,陶行知先生又说:“我去了解了,你打同学
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才打抱不平。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递给了男生。这时,男生又感动又惭愧,他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打他,不能用这种方式制止他。”陶行知先生露出了笑容,他拿出第四块糖,欣赏地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四块糖果的力量,也就是正强化的力量。所以,当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时,要学会冷静分析,找准切入点,用正确的表扬、奖励代替单纯的批评、处分,这样更能帮助孩子排除不良影响促使他们向良好方向发展。
怎样的表扬才称之为正确呢?一要及时、具体,这样孩子就很清楚为什么被表扬,是自己的什么行为得到了肯定,才会感觉到家长真正注意到了他的成绩或者进步,而不是随意地赞赏;二要真诚,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还要适度,不可夸大事实,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太“虚伪”,不仅起不到正强化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质疑表扬的目的。
针对具体情况,学校可以选择适合的几种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进行延伸:一是专家讲座。学校可以借家长学校的交流平台,定期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为广大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的指标等,提高家长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纠正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错误。同时请专家精选一些案例进行解析,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放书面学习材料。学校可以印发给家长一些书面学习材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的任务等,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促进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三是组织家长会或者研讨会,请一些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有心得的学生家长,把自己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家长,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使家长提高教育艺术;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网络的作用,开通学校心理健康网站,为家长和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架起一座桥梁,拉近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及时为家长答疑解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坚信,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实现家校有效地互动配合,一定能更充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更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叶国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启发与践行 [2] 冉乃, 彦丁榕.新世纪家长的建议.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