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都城隍庙随笔散文》,欢迎阅读!

都城隍庙随笔散文
北京城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旧时的北京城几百年来究竟修建了多少庙宇,道观,庵院没人能数得清,又荒废倾圮了多少更是无人知晓,就是官方的资料也未必详实。从大觉胡同到护国寺大街,您看直线距离不足一里地儿就有三座寺庙,大觉寺、宝禅寺、护国寺,还不包括附近的观音庵。
再来说说长河,长河的两岸留存下来许多庙宇的名字,由此看来当时佛教寺庙的香火一定旺盛,庙宇众多也符合当时信奉佛教的情况。青山粗略的算了一下,这里面包括有;广通寺,(就是戏曲法门寺的原型,现已荡然无存,原址是北下关小学)五塔寺,娘娘庙,笑祖塔院,紫竹禅院,万寿寺,立马关帝庙,双林寺,碧霞元君祠,(即西顶娘娘庙)石佛寺等等(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仅凭个人记忆,如有疏漏,敬请谅解)远离河岸的庙宇不在此数字之内。现在仅存的有;五塔寺,紫竹禅院,万寿寺,其它的庙宇则是在清末民初时倾圮以及解放后大规模的改建后就荡然无存了。
高粱桥北岸河边有座用条石砌成的码头,专供皇家乘船去清漪园休息游览度假之用也算是御用码头了,这里还建有一座鲜为人知专供皇帝后妃们休息品茶小憩用的清雅别院“倚虹堂”,离御用的码头非常的近,也可谓咫尺之遥吧。此“倚虹堂”的别院内驻有许多的官员和太监他们在这里候着随时听从调遣,“倚虹堂”也早就随着大清朝灰飞烟灭而片瓦无存了。要不然一座小小的石桥,何来牌坊两座? 中国有佛教和道教,再加上孔孟之学说,也就是儒家,也可称为儒教,那就是人们常说的“释、道、儒”三教。道教、儒教,是中国所特有,而佛教则由国外传入。由于佛教的教化理念更符合人们的心理,使得其流行广泛,全国名刹比比皆是,有众多虔诚的信众,并有佛教四大道场之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峨眉山是普贤菩萨,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佛教有密宗和净土宗两支,也可能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关,可以说中国许多朝代是以佛教立国的。而元朝的皇帝比较侧重于道教,所以京城除了白云道观外,另一处皇家道观就是都城隍庙,也是皇家敕建的。
今天说说老北京城西南角的“都城隍庙”,虽说名字是叫“都城隍庙”不是佛教云林可却是座道观,和不远处的“吕祖宫”互为近临。那位先生说了;城隍庙就城隍庙呗,还要叫什么“都城隍庙”。您一张口就外了不是,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十万天兵外加各路神仙归谁管?玉皇大帝呀!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护法神韦陀,西方三圣,五百罗汉,天下的比丘尼、比丘僧都听谁的教化,佛祖释迦摩尼啊,这不结了吗。古代之时一座城镇最不可少的就是城隍庙,因为他是城镇的守护神。
郑重地说明;都城隍庙就是统领全国城隍爷的总神衹之所在地,京城其它地界儿的城隍庙,外省份的城隍庙则都是其分支,这也包括明清两朝皇宫内的城隍庙。
这座都城隍庙就在西城区复兴门内百盛商厦后面呈东西走向的成方街的北侧,街的东侧就是鼎鼎有名的闹市口。此地界儿元朝属于金成坊,大明朝时属于金城坊,其右是阜财坊,大清朝时属于镶红旗。
千百年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有城隍庙,就应了那句俗话“三里一土地庙,十里一城隍庙,家家都供着灶王爷”。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处处都有神仙,日游神,夜游神,还不包括游走民间的散仙,“离地三尺有神仙”即是一句口头禅,也具有警示作用,但也说明神仙是无处不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城隍,就是保护城市之神,监察阴阳两界领治亡魂惩凶除恶福佑众生。
古时,一座城镇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城隍庙。笔者去杭州旅游时在吴山上就见到了一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大明忠臣周新。也就是前些日子央视一频道中的热播古装剧《大明按察使》里的那位刚正不阿的明朝官员的原型。据坊间传闻;周新被大明皇帝冤杀后,群臣纷纷上书陈情,皇帝明明知道错杀了周新却又不想承认错误,遂玩弄起权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御封周新为杭州城隍爷享受一方香火。民间传闻,城隍老爷的生日是阴历3月28号。
北京的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几百年来几经修葺,是否还保留元代的建筑特色我不知道,更无法知道它的建筑布局,山门何等模样,殿宇几重,供奉多少神明,何时举行供奉大典。一切的一切都离我们远去。昔日的城隍庙曾有过自己的辉煌,香烟缭绕烛火通明殿宇间许多信众向神明顶礼瞙拜,道观内回荡着肃穆庄严的高声诵经声,在虔诚的信众还愿祈福声中,城隍庙,倏然之间荡为寒烟,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在了。而今,只是遗存了一座古殿,几块残旧的石碑和散落在草地上的石制构件,一座空无一物的大殿,静静地孤立在原址,努力的证明着都城隍庙它曾经存在过,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
我远远地就看到了修葺一新的都城隍庙,殿脊之上雄踞着双头螭吻,上覆黄琉璃瓦黑剪边,翘角飞檐瑞兽排列,斗栱交错精妙之极。最为难得的是殿两侧的金龙合玺图案,是古建装饰中最高的规格,也只有皇家庙宇才能使用,那种辉煌与厚重凸显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只剩下一座殿宇,一座红墙朱欞朱门的后殿,却也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古建,观之总有一些肃穆敬畏之感,彰显皇家道观的威仪。当我走下十几节台阶近距离的观瞧大殿时,就被它的巧妙的构思,色彩斑斓的绘画,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图案所震慑。
仅存的后殿立于大块青石地基之上,殿门前有几节宽大的石阶,整座建筑呈现着一个“凸”字形,殿宇飞檐高挑轻盈灵动,斗拱奇崛凝重雄浑。殿门饰以紫红朱漆描绘有金色云状图案,大梁,斗拱饰以蓝绿底色,上面只是绘有简单的线条,而更多的则是绘有金色的龙形图案,无论是双龙游走,卧龙蓄势,还是腾龙威猛,盘龙扶摇,轻盈灵动间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画匠师们的高超绘画技艺。一座后殿的粱枋间画了如此多的龙形图案在北京也属罕见。都城隍庙的殿宇彰显着皇家建筑恢弘气势,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您要知道在明清之时龙形图案可不是随便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1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