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换了人间》,欢迎阅读!

换了人间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背景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由战争年代进入和平建设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逐步开始着手,举国上下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抗美援朝结束后,毛泽东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面,诸项事业进展顺利。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强盛的新中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他面对大海,抚今追昔,不禁豪情满怀,诗性勃发,奋笔写出这首境界深远、气势磅礴之作。 (全文翻译)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简要分析)
上阕写景,景中有情。视通万里,舒卷风云之色,在海天一体中,关切地寻问汪洋之中的一只小船。写出了大风雨中北戴河的壮丽景色,歌颂新中国的渔民英勇顽强的劳动,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关切。
下阕写史,史中有意。思接千载,吐纳珠玉之声,在瑟瑟秋风之中,怀想那历史的沧桑。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借古颂今,歌颂了伟大的新时代。
(具体赏析)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其中这“白”字用
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2(诗人摄取景象。。)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此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渔船与大海相互衬托,写渔船的消失,是衬托海洋的辽阔无边,写大海的波涛汹涌,又衬托出渔民的英勇顽强。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2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这里诗人。。。)作者对往昔的追怀,其实是为了歌颂今天的美好,因此作者马上从千年回到了现实中,并且很自然地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抒发了。。。)虽然萧瑟的秋风还与往年一样,但是长期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如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人们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作者把这一沧桑巨变用新颖奇丽的景象表现出来,后味无穷。 (结语)
曹操曾创作过一首被千古传诵的《观沧海》,在诗中他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表达了自己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抒发了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与他不同的是毛泽东的这首《浪淘沙 北戴河》则为我们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1(此词的主旨。。。)
在语言风格方面,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迈壮阔,毛泽东兼学曹操的《观沧海》和李煜的《浪淘沙》,得二者之长,别出新意,自筹伟词,并超越其原作,这是毛在的挑战性格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体现了批判继承的科学精神和推陈出新的非凡才能。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 红旗出版社 向飞 编著 2002年9月北京第二版 2,毛泽东诗词精读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丁三省 2008年1月版 3,毛泽东诗词赏析 中国物资出版社 王鹏 2009年11月版 4.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