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欢迎阅读!
![反思,语文,教师,小学,教学](/static/wddqxz/img/rand/big_103.jpg)
[摘要]:没有的事,一定要学生感触,一定要学生抒发。或是定死了范围,让学生呆板地想象,作文无疑就变成了一件无聊的苦差事。快乐作文,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写作。老师则创造素材,创意命题,创新方法,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激发写作兴趣,开创一番新的写作天地,快乐作文。
[关键词]:创造思维;生活作文;童心作文;创意作文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曾几何时起,孩子们每逢作文,总是喊没东西可写;曾几何时起,在许许多多孩子眼里,作文与“头疼”画上了等号。孩子们开始害怕作文,根本没有体会到作文中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恰恰忽视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对孩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这样,作文教学走入了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传统的模式上突破,克服求全、守旧,迫使学生去创造性构想。只要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并且享受作文带来的乐趣。
一、导入激起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语文教师的“导入”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让学生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导入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
二、关注生活,写贴近生活的作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可是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对于周围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每到写作文时总喊着“没东西可写”。只要留心生活,孩子则必将成为生活的宠儿,作文的宠儿。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投入到生活中,关心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观点,沟通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与认真探索生活,积少成多,充实写作素材。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教学生去观察,去“爱”:观山,观水,观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观植物,观动物,观小物件„„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的笔下也会流淌着对生活的爱。学生自然会用充满个性的语言,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展现出学生作文的童心童趣。 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不会在习作时因为没有素材而形成“大、空、套”的现状。即使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因为过去的生活往往比较模糊,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并使他们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三、坚持以“说”促“写”,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充分
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我利用每天上课之前5分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通过这个活动的坚持开展,我发现班上原本内向的几个女生到后来上台时脸不再红了,声音也洪亮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五、放手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
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当孩子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否定他们,以至学生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难,最终言不由衷,有的甚至进行虚伪作文、造假作文。作文本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老师在引导好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就得大胆的“放”,允许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把自己见到、听到、想到的,毫无顾忌的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学生笔下的人就丰富起来,活起来了。
总之,在学生都头疼作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由于感悟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学生作文的水平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文,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