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

2023-05-27 15:42: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欢迎阅读!
柳宗元,永州,八记,流露,情感
论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情感流露

作者: 李笑笑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5



李笑笑

内容摘要:结合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游记和生活情况,从游历中的乐趣、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受挫和人格上的超越四个逐渐深入的层面分析他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心绪。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被贬谪的有志之士,柳宗元通过散文这种形式,在对景物进行精描细写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深切悲哀和高远抱负。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 情感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散文史上,描写山水的游记作品作为散文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像现在的人们喜欢游山玩水一样,古人也爱好欣赏山川美景,无数的诗人、文人在游历的过程中写下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山水游记作品。但是,把山水美景写得全面、细致、极具审美感受的,还要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八篇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游记作品,被人们称为“永州八记”。他写了八个主要景点,虽然都是写山、水,但通过运用精细的描绘手法,使得每处的景色各具特色,形态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若是只因这一点突出之处,“永州八记”还无法在中国古代那么多的游记散文中脱颖而出。他不仅摹写山水,还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所以,他笔下的景物,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他悲闷郁结却又自我脱的情感。

.游历中的乐趣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中的山川、流水、花木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观赏感受。如今的人们在出外旅游时,常会因拥挤的人群、乱扔的垃圾、飞涨的门票而感到游兴缺失,但是在古代,优美的自然风光、寂静的环境会让人有更多的审美愉悦。

柳宗元到永州后,担任永州司马,闲暇时间很多,为排解心中的孤寂、无聊,便开始了对永州美景的发掘。“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他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的自信中发现了奇特的西山,于是陶醉在美好的风景中,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体验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后来的几篇游记中,柳宗元用细腻得几乎是画笔的语言来描述眼中的风景,尤其是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他笔下清澈见底的潭水、佁然不动的游鱼都流露出他对于优美风景的热爱和从中得到的游玩乐趣。

虽然这种寄情山水的乐趣是对无奈的贬谪生涯的一种排解,但在山水中游玩的时候,柳宗元还是怀着爱惜美景、怡然自乐的审美情怀,得到了普通人在游山玩水时的快乐。

.政治上的失意

生于名门望族的柳宗元,居住在繁华的长安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21就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27岁那年,他又考中博学鸿词科,受到重用,成为京城中受人重视的年轻官员之一。他思维灵活,才思敏捷,有着远大的志向,把人生追求定义为“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①。后来他投靠王叔文等人进行永贞革新,但是,革新很快就失败了,年轻有为的柳宗元从京城被贬谪到偏僻的永州。




在古代的封建体制下,很多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有些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有些人能走出阴影在当地干一番大事业。柳宗元显然是属于后一种,但他在永州的作为远没有在柳州的贡献大。被贬永州之后,柳宗元在政治理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孤单抑郁、思想比较消极,这在他的“永州八记”里面也有很明确的表露。

《钴鉧潭西小丘记》叙述了柳宗元以极低的价格买下钴鉧潭西小丘并改造它的经历,虽然小丘环境优美,却因在偏僻的永州而卖不出去,但如果在长安附近,则会“日增千金”。这样的对比,可谓是对自己的真实描写,他“借题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不被人知的苦闷之

情”②。被贬到偏远而贫穷的地方,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吏,再高远的志向、再精明的治国方略、再多的政治抱负,也只能放在心里,而无法将其付诸实践。他的痛苦,不能明说,也没人可以诉说,所以,只能以这种形式表露在游记中。《袁家渴记》中他描绘了此处的美好风光,但是永州人却没有去游玩的,他不敢独自享受,写成文章告诉世人。美景无人赏识,正像有志之人怀才不遇,而他作为一个戴罪的闲人,更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只能写文章以“传于世”,这是他所不想的,也是让他深感悲哀的伤痛。柳宗元在“永州八记”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中,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发表议论,表达了自己对造物者是否存在的质疑,他不理解造物者把秀美的小石城山安放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内心里更不知道自己在这蛮夷之地会不会也像小石城山一样无人赏识,而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一辈子的知音、兄弟,但是与刘禹锡的豪爽豁达、倔强执着不同,柳宗元在面对困难时相对比较消极,尤其是到柳州之后,更以为自己将要终于此地,谁知却一语

成谶。而“永州八记”里也流露出一个少年得志的才子郁郁不得志的抑郁、孤寂和苦闷的心情。

.生活中的受挫

年轻有为的柳宗元到永州之后,不仅在政治上受到贬谪之苦,生活也不尽人意。他的父亲、妻子先后离他而去,能跟他一起到永州的,只有母亲、弟弟和表弟。习惯了京城的繁华热闹,他们来到这陌生的蛮夷之地,却连个住处都找不到。八个月后,老母因得病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死于他们所居住的龙兴寺,后来在五年之内,龙兴寺竟四次着火,他们也变得性命难保。同时,柳宗元在妻子去世之后又迟迟找不到续弦之人,在《与杨京兆凭书》里面柳宗元写道:“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以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这些挫折,无疑给柳宗元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在“永州八记”中他虽然没有明确的描写自己的生活困苦,但是很多地方却能表现出来。

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幽美的景色,在这美景中与友人同游,却让他觉得“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果一个人在游览美景时感到悲伤,无非是因为心情不好,生活不顺。这正是“作者抑郁心境的袒露,但也巧妙地寄寓在潭的凄清幽邃的自然景色之中,乐极生悲,主客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③柳宗元在《钴鉧潭记》中写道:“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显然,钴鉧潭风光再美,也不可能使他忘记长安城,忘记以前的那种春风得意的生活。这句话里,流露出柳宗元在永州所经历的无法言说的悲伤和失落。

.人格上的超越

虽然柳宗元在永州经历着沉重的痛苦和悲哀,政治、生活上都不如意,但是他在寄情山水排解忧愁的同时,也体现出特立独行的风度和人格上的超越,显露出他有抱负、不甘落魄的心境。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对西山的评价是“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而这高于其它小土丘、清新秀丽的西山,正是他对于自己的写照。即使混迹于蛮夷之地的人群


中,他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无所事事、甘于平庸,而是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品格,怀有远大志向。而在《石涧记》里他则写道“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虽然有无奈的心绪在里面,却体现出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自信,流露出他异于常人的视角和人生的独特。

《江雪》是柳宗元在永州写下的一首小诗,他以极其简练的文笔,勾画了一个在漫天风雪中独自垂钓的老翁形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他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的写照,也表现出他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坚定情怀。可见他在悲苦的贬谪生活中仍然怀有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希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政治和生活上的艰难。

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柳宗元虽不及刘禹锡那般豪爽豁达,但也不会自我放逐以致彻底绝望。他在“永州八记”中流露出独行于世的气魄和自信,显示了他在受到挫折之后仍然怀有希望的积极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被贬谪的情况下那种复杂的心理和乐观的心态。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真正严格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言多比兴,在对山水自然潜心体察,深刻入微的描绘之中,融注着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怀。”④“永州八记”作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杰出代表,不仅有对景色的细腻描写,更流露出他被贬永州后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面对打击,他既感到愤懑不平、悲伤孤寂,却又以自身的良好修养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作风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正是这种希望与抱负让他在永州没有消沉下去,十年之后被贬柳州、有了办实事的权力之后,柳宗元在当地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改革,发展教育,修建道路,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后人常称他为“柳柳州”。他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一系列游记奠定了山水游记这一文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柳宗元也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山水游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位列“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被贬谪的文人很多,他们都以诗、文或其它形式书写内心,表达了在政治失意、生活受挫的情况下却怀揣理想的复杂心情。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则以游记的形式、清新的文笔流露出封建时代不被重用的被贬士人的共同情怀,具有普遍意义和极大的审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北京出版社:1980北京.

[2]林可行主编:《古代散文鉴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呼伦贝尔.

[3]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北京.

[4]韩兆琦:《中国古代散文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北京.

[5]陈庆元主编:《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1南京.

李笑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级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h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