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二、(二)童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是时期。(1)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渐过渡到书面言语。(2)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3)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4)通过集体活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5)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三、(二)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第二节 一、(三)具体运算阶段: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研究表明,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研究表明,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的过渡,在不同个体身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形式运算思维,在社会学科领域的思维发展较慢。
第三节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以自我意识为中介。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总体来看,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
1
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具有更加平等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第四节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就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而言,特殊儿童主要是广义的.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 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这些儿童往往还存在适应性行为缺陷,即其独立性、社会责任心与年龄和社会期望不符合。美国柯克将弱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可教育的智力落后,智商在55—70之间。第二种是可训练的智力落后 ,智商在25—55之间。第三种是严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
3、学习困难学生 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 第六章 第一节 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知识学习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十章 第二节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 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 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
2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这时儿童往往更多地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任。而且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后面的内容与中学教材相同)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表现为:第一,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抽象、本质的理解;第二,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第三,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不一和不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年龄越小的儿童,行为比较简单,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为,所想、所说、所做比较一致,但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比较低的。……
(三)明显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的教育要求阶段(教师制定具体规定并检查);二是过渡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但尚未形成自觉纪律);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小学儿童违反纪律的原因存在年龄差异与个别差异.年龄小的儿童可能因不了解纪律性质、好奇或疲劳;年龄大的儿童原因较复杂.
总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期。大约在三年级(或9岁左右)。
第十一章
二、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儿童多动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