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弧说家道:孩子沉迷游戏,其实是缺乏归属感的表现》,欢迎阅读!
弧说家道:孩子沉迷游戏,其实是缺乏归属感的表现
如今这样的新闻已经层出不鲜了:
初中男生偷偷用家长手机给游戏充值XX万元; 高中生通宵打游戏,挂科太多被退学;
孩子玩游戏没钱充值,自杀威胁家长多给零花钱; 表弟玩游戏成瘾,无心学业,打算退学后当职业选手; ······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对游戏的印象都是非常不好的,已经出现了太多太多电子游戏残害青少年身心的事情了。对于以学业为重的青少年来说,游戏会分散他们过多的精力,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滑。而强调学习的家长发现孩子学习状态不对后,往往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试图让孩子“改邪归正”。不过家长的做法通常会起到反向作用,很多孩子感到压力后会下意识逃避,而逃避的方法就是一头扎进虚拟的游戏世界,在游戏中寻找归属感和满足感。继而家长继续施压,孩子继续逃避···轻则亲子关系破裂,提前孩子的叛逆期,重则会让一些性格极端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记得前两年关注度很高的几个社会新闻吗?儿子沉迷网游,母亲竭力劝阻,却被身强体壮的儿子用电话线勒死在家里,最可怕的是,儿子犯下弑父杀母的滔天大错后,竟然还能没有心理负担,悠哉悠哉地回到网吧继续打游戏。还有发生在农村的,两个留守少年合伙谋杀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理由竟然是模仿网游情节,需要杀人练胆。
很多人都会把这些后果归因于游戏害人,却很少有人能想到更深层次的原因。究其本质,其实之所以发生这些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够,另一方面也很难忽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失。
教育缺失?很多家长可能会想,自己每天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也没少跟孩子说大道理,花钱给孩子买辅导材料报各种辅导班,怎么可能教育缺失。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当发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怒火中烧,对孩子的行为极其失望,动辄打骂,甚至伴随着冷暴力。这样做往往会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遇到这种情况,不如先想一想,自己给孩子的陪伴是不是太少了?最近是不是很少找孩子谈心?大多数时候,孩子都是知道自己沉迷游戏是不对的。相比较游戏,他们更渴望爸爸妈妈的关注和陪伴。
20年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试图探究归属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在这个实验中,他们调查了50个家庭,对孩子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你知道父母在哪里读大学吗?你知道自己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这个实验持续了十几年。十几年后,这些孩子有的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律师,有的酗酒成瘾,有的成了经济公司的管理者,还有的已经进了监狱。
心理学家得到了自己预想中的结论:孩子的归属感越强,自制力也越出众。归属感强烈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自尊心,也更容易把握自己的人生。
在美国还流行着一套育儿法则,其中就有对“归属感”的提及,要求父母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聊天。试问为人父母,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呢?那些沉迷游戏荒废人生的孩子,
试问谁看了不觉得可惜呢?给孩子多点陪伴和关心,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