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孙策人物分析》,欢迎阅读!
大业未成身先殒
——一代英雄孙伯符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小时曾初看少儿版《三国》,囫囵吞枣,只是大致记得几个人名,胡乱的搭配些事迹,便糊弄了过去,记得那时身边的伙伴们,无不例外的特别喜好五虎将,我则对赵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长坂坡单骑救主,一句“常山赵子龙”震住了曹操,亦深深的震撼了我,如此猛将,怎不叫人刻骨铭心,这一份钦佩,甚至使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所谓武圣的关羽,关云长,武若及此,夫复何求。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翻开120回的全本《三国演义》,抛开了正义与邪恶的视线干扰,客观看待历史真的会有很多的收获,不再盲目崇拜刘备这个汉室的宗亲皇叔,也会开始肯定魏国和吴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似乎比刘备更具一代国君的气势;而被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更是堪称三国第一勇将;诸葛背后,周瑜轻叹:“既生瑜,何生亮。”…自古人无完人,跟何况英雄本无标准,只是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奋斗而已。
勉勉强强说起来,自己也算是“江东父老”,每一次看三国却总爱忽略吴国子弟,眼中只有蜀魏争霸,此次重读,孙氏父子引起了我的关注,以前只知道孙权为吴国之主,众人皆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我却开始欣赏他的哥哥——江东小霸王孙策,孙伯符。
据了解:孙策(175-200),字伯符,(今)人。之子,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绰号“小霸王”。三国演义中介绍到:“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孙策十余岁时,已广交朋友,颇有名声。
我欣赏孙策的第一个原因,是他的气概,一种浑然天成的英雄之气,想当初他父亲孙坚被黄祖的兵射死之时,孙策才只有十八岁。但他表现出的孝心和友爱,却真诚可叹,老将们奉劝其速回江东,再谋大计,他却说:“父尸在彼,安得回乡!”不仅把父亲的棺柩运回江南,葬在曲阿,而且把母亲与三个弟弟拜托给一位住在江都县的前辈张纮。自己则退居江南,礼贤下士,默默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重振孙家实力。而后他仅用了不到九年时间,便开拓出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六郡,为吴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有写到一段孙策与刘下属大将于糜对战,活捉于糜,樊能又欲在背后暗算,策“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一下子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足见其英雄气概,孙策这“小霸王”的称号也正是由此而来。孙策用兵如神,似飘逸萧洒的快剑,当觉察利刃至时,已见血封喉。古人赞曰:“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振三江靖,名闻四海香。”就连袁术见到孙策这位少年英雄,也都叹息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说到勇武,孙坚或许还比不上自己的儿子孙策,但说起权谋,孙策可就比不上自己的亲弟弟孙权了,通常武艺高强的人才智不一定高,《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提到,孙策仅仅因为一个梦便执意要上岭南焚香,部下劝阻,他却说:“神人佑我,吾何惧焉!”可见其性急无谋,但这也便是我欣赏他的第二个原因,大丈夫行事本就该如此光明磊落,孙策一向真诚待人,对自己手下的大将,无不尊重礼让,周瑜在其身亡之后,仅凭这一句“…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这句话,便尽心辅佐孙权,这与孙策的为人不无关系…相较伯符,曹操,刘备之徒只能算是奸诈小人之辈,虽说生于乱世,心智之术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伯符此等真英雄,真豪杰才
更让人感到欣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胸怀宽广的人通常都是能成大事者,孙策就是一个,他不仅兵法卓越,而且胸怀宽广,识人善用。祖郎曾袭击募兵的孙策,差点使其丧命。后又挑动山越,共图孙策。孙策西讨祖郎禽于陵阳,即以郎为门下贼曹。擒太史慈后,即署慈为门下督。当策引军还时,太史慈与祖郎都在前导引,均引以为荣。刘繇在豫章病故时,留下部曲万余人。孙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言遣之非计。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太史慈果如期而返。此事被传为美谈。孙策领兵有方,安民恤众,《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写道:“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其刘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自古皆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看来,孙策的仁义的之心,并不在刘玄德之下。
无奈天妒英才,生活中未免太过鲁莽的孙策还是难逃一死: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对此,虞翻不放心,早就进行过劝谏,孙策知道虞翻说得对,但却仍然不能改掉这习惯。于是在一次狩猎之时被仇人许贡家客的毒箭所伤,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策临终之时,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又对其母亲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可见其眼光之正确性,自己有了如此功业却能认清自己,实在难得;在乱世中可以不忘兄弟亲情,父母亲情,好一个有情有义的孙伯符,足以羞煞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
诸葛卧龙出师未捷身先死固然可悲可叹,但大业未成身先殒的孙伯符又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如若其没有英年早逝,这场三国争霸又会是一派怎样的风景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D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