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教育理念

2022-08-25 10:5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谓教育理念》,欢迎阅读!
何谓,理念,教育
何谓“教育理念”

【编者按】尽管人们对“教育理念”一辞频繁使用,但是,迄今为止,“教育理念”并无明晰的定义,成了“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名词。事实上,“教育理念””确实是个与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义相近、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复杂概念。然而,教育理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基本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在这里摘编了“教育理念”的论述,目的也是引起大家对此的关注。 1教育理念之一般介绍

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教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中,教育理念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他又补充说明:科学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的。

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所谓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因此,李萍教授是从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从教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认识教育理念的。

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别致,他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一书中指出,在教育学陈述中出现了教育诸概念“泛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别举了“课程”与教学”概念的例子加以说明。在他看来,教育“概念”是按逻辑规则下的定义,科学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是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的规定,即对既成事实的概括,教育理念则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毫无疑问,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理念的这一认识,已经抓住了“教育理念”的灵魂性的东西,对我们把握“教育理念”之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极具启发性的。

叶权仪等人在《论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一文中是这样理解教育理念的:教育念是指学校之高层行政主管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办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

韩延明教授在题为《大学理念探析》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理念是教育想家乃至整个民族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体现和追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范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规范性的特征。这里,他对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归纳是准确而有意义的,它使人们更明教育理念与其它概念的区别。


2教育理念的特点及概念厘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整理出教育理念如下的基本特点:

1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2 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因此,理论上它们是理念载体即理念持有者对教育的清醒认识,是他们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

4 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教育原则等等; 5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鉴于对上述教育理念之基本特点的认识,我们似乎可以对教育理念作如下的厘定:教育理念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I·Scheffler)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

1规定性定义, 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

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 3)纲领性定义, 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

我们对教育理念的定义应当属于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的综合。教育理念既可以是系统化的亦可以是非系统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他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非系统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D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