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组合作的弊端(2)》,欢迎阅读!
![弊端,小组,合作](/static/wddqxz/img/rand/big_77.jpg)
1、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选择前后座位四人一组的占83.6%)。据调查,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看作是学生的实际需要。问卷中少数学生认为合作学习轻松好玩,而它真正的意义却在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通过调查,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部分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其学习成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正当的角色。从问卷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及师生座谈、听课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37.5%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多数教师的设计不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学生在大多数课堂里无法事先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内容、计划安排等信息,所以他们的小组活动是盲目和仓促的,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从而也失去了对小组活动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对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经验。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
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因为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黑板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讲;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有的小组成员不够友好,不会倾听和分享,甚至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是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合作不够充分,甚至有些匮乏,学生不敢大胆提出个人意见,这恐怕跟课堂教学不够民主、教学评价过于苛刻有很大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另外,教师未能完成多重角色(如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等)的转换也是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7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