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欢迎阅读!
![家庭育儿,中美,差异,观念,文化](/static/wddqxz/img/rand/big_118.jpg)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
作者:李蕊 肖玲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
摘 要:本文从中美育儿观念的概述入手,研究了育儿观念的差异,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丰富和转变我国家庭原有的育儿观念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育儿;观念差异;原因;发展 一、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概述
育儿观念一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它是指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从一个孩童呱呱坠地到他长大成人,家庭是他成长的主要场所,从而我们也就能很明显的认识到育儿观念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我国的育儿观念仍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们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实践,在中美文化中,育儿观念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1. 中国家庭育儿观念文化。中国的育儿观念着重于儿女能有个好工作,生活一帆风顺。在这种企盼之下,父母对孩子的专注点就是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其次父母最注重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只想让孩子一门心思的念书,至于孩子今后独立生活的能力等则考虑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考虑。
2. 美国家庭育儿观念文化。中美家庭的育儿观念有着天壤之别,美国家庭的着眼点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强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美国家庭以“发掘孩子所有潜能”为根本教育理念,将孩子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从不埋没孩子的才华,在这种观念下,父母培养了子女的兴趣和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拥有自主意识,敢于创新,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美受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中美家庭育儿的重心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家庭的育儿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明显的表现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
1.对孩子“潜能”的发掘。中国的父母不善于发现儿女身上的闪光点,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子女的许多潜能。而美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以“发掘孩子所有潜能”为主要出发点,积极发掘和培养子女们的潜能。
2.“依赖性”与“独立性”。中国家庭往往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负起很大的责任,总想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而在美国家庭,父母只承担对孩子的有限责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自己从实践中学习,希望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与孩子相处的模式。在中国家庭,父母往往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从而忽略了他们自身的能力,但美国家庭则是将孩子与大人平等的看待,尊重并且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他们认为孩子应当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需要过度呵护的对象。 4.“共性”与“个性”。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倡导的是集体主义,也就是“共性”,主张孩子融入集体,导致孩子会过于在乎他人情绪和看法,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而美国家庭倡导的则是“个性”,主张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发展,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追求个人发展。 5.中美家庭育儿的重心。中国的父母把育儿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美国则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习次之。 三、分析产生育儿观念差异的原因
育儿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育儿观念不仅受本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与其人文历史和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因为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所以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
1. 从文化上看。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人崇尚个人至上,为自己而活,讲究个人特色,追求自我表现,不喜欢过分依赖他人。而中国人讲共性,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常常把孩子当做自身价值的延续,对孩子的要求比孩子自身能力要高,从而也就忽视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
2.从经济上来看。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仍然很大,中国是一个看中高学历的社会,拥有高学历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孩子的学习就是育儿的重心。而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生存压力较小。
3.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我们从小就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家庭育儿观念相对内敛和保守,教育出的孩子就缺少了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正因为受多种文化的冲击和熏陶,所以美国家庭的思想更为开放和创新。
4.从性格特点上来看。美国人喜欢坦诚相待,说话直截了当,不喜欢阿谀奉承、拐弯抹角,而中国从小受教育就是对他人一定客气,说话要考虑他人的情绪和利益,言语最好不要得罪别人。
四、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育儿理念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因此,家长应当从小就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能够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懵懂知的,他们对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每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6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