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确定与论据的使用——以敬业与乐业为例-逐字稿

2022-12-05 09:06: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点确定与论据的使用——以敬业与乐业为例-逐字稿》,欢迎阅读!
逐字,乐业,论据,敬业,观点
“观点确定与论据的使用——以《敬业与乐业》为例”逐字稿

ppt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师达中学的田甜甜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是98年前,梁启超先生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做的一次演讲,他在这篇演讲中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虽时隔久远,但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敬业与乐业》,去聆听那穿越世纪的教诲吧!

ppt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预习作业:通读《敬业与乐业》全文,找一找每段的中心句,并分析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思考: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呢?那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圈画出了这些句子。

ppt比如第1段的“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2段的“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ppt6段的“第一要敬业……”第8段的“第二要乐业……”和ppt上的其它子。

ppt抓住这些段落首尾的中心句,加以概括,可以看出作者在2-5自然段先谈论了“有业之必要”,然后在6-7段谈论了“要敬业”, 从“什么是‘敬’、为什么‘敬’、怎样做到‘敬’”这三方面对“要敬业”展开论述。在第8段从“批驳‘做工好苦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两个方面谈论了“要乐业”,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三者环环相扣,全文都围绕“‘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论述,所以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议论性文章中像这句话一样,全文都围绕其展开论述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观点,也就是中心论点;围绕中心论点,用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就是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再看文章的题目——“敬业与乐业”,这是个并列短语,只显示了作者谈论的话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的论题,并没有阐明作者的态度。梁启超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他特别善于写作“****”的议论性文章,比如《最苦与最乐》《做官与谋生》《实业与虚业》等等,但“****”这样的题目只显示了文章的论题,不像这句话中的“我确信”一样,它就明显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ppt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议论性文章中观点的特点以及如何确定观点:①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往往是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②常伴有借助表述观点的标志性语言,如“我确信”“我认为”“是”“要”等。③从全文着眼,借助“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表明文章层次的关键词,把握各段内容,理清段间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从而确定文章的观点。④关注观点常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等。刚才,我们通过活动一,明确了本文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对文章整体上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现在,我们来看文章用了什么材料规劝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有业敬业乐业”呢?聪明的你一定注意到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并且大都是文言语句,我替大家数了数,作者一共引用了十句!同学们,这是不是太多了,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初读感受,梁先生好啰嗦呀!

ppt那我们尝试用下面的表格来给这些名言归一下类,分析其使用特点。

ppt从而思考梁先生使用这么多名言警句的原因。同学们可以暂(zan4)停视频完成表格

ppt好,我们选择这几话来具体分析。4.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是主一无适,专一无杂念,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告诉我们什么是敬业。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tiao)翼之知。语出《庄子》,一位驼背老人,举杆粘蝉从不失手。孔子问他有什么


诀窍,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蝉翼上。这句话告诉我们用心专一就可以达成目标。论述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敬业。6.曾文正的“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则从反面告诉我们不敬业的危害。7.意为用心专一,就能集中精神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于《庄子》。8.“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为在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不企求本分外的事,出自《礼记》。这两句话位于“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之后,进一步强调了敬业的重要性。5句话都和“要敬业”这一观点相关,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名言有的在对观点进行阐释,有的在论述观点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证明观点,有的则是在对观点进行强调,并且这些名言角度不一,有从正面论述的,有从反面分析的。而且这些名言的流派很多元化,有儒家的、道家的,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还引用了佛家的“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同学们,分析到这里,你还认为梁先生啰嗦么?一定不会了,是不是?先生虽然多处引用名言,但是这些引用都和他的观点扣合,并不是在掉书袋,卖弄才学。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因为学富五车,所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再者,作者的这篇文章,是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是面对一群做职业准备的大学生的演讲他们也有很深厚的学识储备,并且作者在引用名言后又常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力求化深为浅。

ppt如第3段引用孔子的两句话后,又用浅显的语言做了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是不是很生动有趣,便于听众接受呀。6段引用朱熹对“敬”的解释后,接着以“用现在的话”做进一步阐释。这些话使得名言浅显易懂,易于理解,注意听众的感受,使得演讲格外恳切动人。可以说,先生既关注了特定人群,又关注了特定情境。看来,梁先生还真是特别会讲道理呢!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在文中引用的这些名言就称为道理论据。理论据是指为了证明观点而引用的材料,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和定律等。

ppt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是不是对道理论据的使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呢。1. 扣合观点。2. 丰富多元。3. 体现作者风格修养。4. 根据场合、对象恰当选择。除道理论据外,先生还用了什么来规劝大学生们要“有业敬业乐业”呢?

ppt对,还有用事例,请同学们说一说文中都写了哪些事例,概括事例我们一般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法。这些事例又分别来论证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暂zan4视频,阅读思考。

ppt我们举其中2例来具体分析。先来看这一段,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ppt作者举了当大总统的人实实在在把当总统当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实实在在把拉车当正经事来做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事并无高下,只要把事当正经事去做就是合理的生活,就是神圣的职业”,论证的是“凡职业都是可敬的。”这一观点。

ppt再来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事例的?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作者没有介绍百丈禅师名称的由来,没有介绍他的禅宗修行,简单罗列他每日自己所作之事后,用三言两语介绍门生替他做事他不吃饭的例子,所举事例是不是都是紧紧围绕他的格言“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来展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xs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