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视野下流行歌曲歌词中体现的爱情模式研究》,欢迎阅读!
![社会学,流行歌曲,视野,体现,模式](/static/wddqxz/img/rand/big_44.jpg)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经典的爱情歌曲,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和构建爱情模式。在比较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布伦南“爱情依恋风格模型”, 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吉登斯的“亲密关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情过程论”。
关键词:流行歌曲,爱情模式,爱情过程论
一、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流行歌曲的研究局限在音乐、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但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其歌词中体现的爱情模式几乎没有,只有吴宗友的《中国当代大陆流行歌曲发展的社会人类学分析》一文,尝试从文化角度来解释流行歌曲发展的这一社会现象。他谈到了流行歌曲对市民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影响。 二、概念定义 1、研究范围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来组成的。本文分析歌词,没有分析旋律是一种缺憾。我们在这里分析的是当代流行歌曲而不是民歌或是其他种类的歌曲。歌曲是人们用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方式,而情歌又是其中表达对于爱情的酸甜苦辣的一种类型。有少数民族的或是流行歌曲的情歌对唱,也有男歌手、女歌手演绎的情歌。 2、什么是爱情?
爱是男女之间比欣赏、喜欢更强烈、更持久的的一种感情,它体现在行动上是对方的正大无私的奉献,表现在双方心理上是心灵上能感受到的默契和愉悦。 三、 不同社会学家的理论分析
台湾大学孙中兴老师的“爱情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人们的爱情观。 20世纪90年代,布伦南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爱情依恋风格模型。该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与特定个体形成亲密而持久关系的强烈愿望。从婴儿开始对父母的依恋,长大成人对朋友、对人生伴侣的依恋。依据其在儿童时期与父母的关系,该理论推测会形成三种理想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安全型是指由于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孩子能接受和给予爱;而回避型则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父母忽视,导致成年后接受和给予爱的能力有限或被扭曲。矛盾型是指父母对其的关爱不连续、给他的感觉是不确定,致使他长大后处理依恋关系时也是矛盾犹豫的态度。
斯坦伯格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归纳了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可推衍出七种不同类型的爱: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和完美式爱情。
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中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在民主秩序内,亲密关系成为一种“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它的建构与维系同样遵从以下四大民主原则:为人们发挥潜力和表现不同的个性创造条件;保证不出现家庭暴力;个人参与决定相互关系的条件;扩大经济机会。
四、爱情过程论
1.从男孩子的角度看,从爱慕、到追求某个女孩子,再到热恋或苦恋中,最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是劳燕分飞、各走一方。每个阶段内心感受是不同的。
在爱慕的前一个阶段是准备期,如小虎队的《爱》中,出现了“我爱你”、“我想你”、“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等词语。该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反映出他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一段感情了。
爱慕的对象,不一定是单身也不一定就中意自己。陈小春的《我爱的人》表现的两性关
系中其中的一种,爱上了别人的女人,并且但是对方在婚姻里很幸福,对自己没有感觉。这说明感情是感性的,非理性的。
在反映追求某个女孩子的热切心理的歌中,如陶喆的《爱很简单》,从这首歌可以推断还没有向那个女孩子表白,但是男孩子已动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x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