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跋 争议的背后》,欢迎阅读!
![争议,背后](/static/wddqxz/img/rand/big_14.jpg)
跋 争议的背后
千古年来有争议的事很多,不光是载入史册的,还有那些没有被载入史册的,但轰动效应却很大的事件和人物,它们只是被人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唱着。
争议本来就是讨论的升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讨论的依据多数的来源是根据书本的记载。有时候书本上记载的和“口传心授”我觉的都靠不住。争议的背后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意志、立场及情感,来描述记载的。喜欢某个人的或者喜欢某件事儿的,都大力吹捧褒扬;反之不喜欢某个人的或某个事件的人,就极力的贬低批判。这以上两种做法,我个人是不赞成的,我认为对某件有争议的事儿或人,应该站在多角度上来思考分析评判,尽量的去体验事件的前因后果,把自己设想成事件里的人物,去客观品读评判。关于如何去品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请参考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他在这本书里讲述的很清楚,在此我不多说。
举个例子,比方说《三国演义》《三国志》两本书,都载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一本是文学著作,一本是正史的记载。但我们要给它们里面的人物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只有靠《三国志》的正传记载为依据。为什么《三国演义》不能作为客观评价的依据呢?因为它是文学著作,经过民间传说加工后,修辞色彩又过重,又很好看。历史形象的客观影响力,有时就显得稍弱。再加上正传的记载一般人很少去看,就算是看了也是一个半瓶子醋。不是断章取义,就是妄加评论。也更不要说用心去体会了和理解了。再说民间流传,比方说诸葛亮,他在中国甚至东南亚国家里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老友妇孺皆知。关于诸葛亮传说也很多很神奇深受人们的欢迎。把诸葛说的和神一样。像《三国演义》里就有多出描写,例如魏国大将钟会的军队,打到汉中时,诸葛亮就给钟会托梦,大致意思是说,将军的大军进入成都后不要虐待百姓。钟会梦醒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诸葛亮的墓拜祭。并下令进入成都的将士不得沿途骚扰百姓,这件事之后竟成了钟会杀头催命符。
- 1 -
还有就像现在大多数的电视剧,以篡改历史真相而去博得那些不明真相的观众傻傻一笑,而去获取所谓的收视率。例如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宫》。前者多少都符合一些历史事实(《清史稿》),后者直接就是,自由自在的篡改和发挥并古今结合,一位生活在几百年后的一女子竟然能瞬间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清宫中去。我想假如让康熙帝在看到这一幕的话,也不知他老人家做和感想。
总之,要对昨天的事(历史)或人物进行评价,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心,没有这个心就把握不了公平的这杆秤,即使你的评说能流传千古,那也只是你主观的演义(自由的发挥)和演变(任意的篡改)而已。
说到这里顺便简单的说一下,我此次将平日所著的随笔散记能集结出版,首先要感谢家人的支持和部分领导的关心。
本书集结了古诗词、文言文、现代诗词、散文、日记选刊和电影剧本等内容。这些东西本来是不值得刊以书册,但因李群先生的一再敦促,遂决定刊印成册。不求我的闲散杂记能流传于世,只求 “名山金柜非吾事,留得诗篇自纪年”而已。
我知道此书(《岚山隐士集》因作者在陕西岚皋佐龙小住时,觉得那里是一个,有意归隐山林者去修身养性的地方。故此书名曰:《岚山隐士集》。),一但刊印成册之后,像我这样无名气、无金钱、无权利,而且还是一个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人出书,会遭很多人的非议和批判。既然我鼓起勇气,决定要刊印,那我就不会在意非客观的批评与评价,不过同时我欢迎客观的批评与指正。
最后谨以感谢以下几位人士对本书刊印的大力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韩学云 王昌实 顾朝娥 李 琼 祝 琳(安康汉滨) 任秀娟 赵喜萍 税华清(北京市) 赵 洋(汉中汉台) 冯红航 王昌书 (陕西旬阳)
王明鹏
2011年10月16日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v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