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分析》,欢迎阅读!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摘要:社会工作,是我国新兴的一门学科和职业,目前仅在我国少数一类本科院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其当前的“小众性”,关于社会工作的一些职业界定有待厘清,社会工作自身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如何将社会工作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国情,让其更好的为我国群众服务,为我国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分析
引文:社会工作虽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根基不深,但它在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几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就已经有了社会工作的意识和概念,发展至今,社会工作在国外早已是一门稳定且成熟的职业,有着明确的职业界定和行业守则。然而这些“舶来”的西方概念能否准确定义我国社会工作的含义?国外社会工作的职业准则能否被我国照搬?实践已经给出了否定答案。要助力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就必须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成功转型。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
(一)如何界定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
之前已经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做了阐述,社会工作在我国完成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其专业的价值伦理。社会工作在理论上包含职业技能和价值伦理两个版块,职业技能是教导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以专业的技巧和工作技能服务于案主,从而达成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即助人自助,而价值伦理则是从学科的价值概念角度解决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意义何在等价值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其价值伦理来说,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于人们外显行为的关注,它更注重于关注人们行为背后的成因;而社会工作又不同于心理学,它更注重问题的社会化的意义并最终将问题进行社会导向的解决;社会工作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心理、行为、角色,重视实证性的研究,而社会工作更注重问题的解决,在不破坏案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秉着双方自愿的原则,为案主提供心理或行为上的辅导,维护社会稳定,不包含也不予许包含任何的强制性[1]。如果要给社会工作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作为社会工作本科学生的我对《社会工作概论》这本教材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其中以将近三页纸的容量涵盖了许多社会工作专家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但最终还是未形成准确的定义。这点足够说明社会工作的内容包罗万象,尤其在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制度和不同国情的差异影响下,其专业伦理价值应有不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如何给我国的社会工作作出一个独立、准确的定义,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的社会工作需要独立性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似乎认为社会工作就等于民政工作,这是作者认为局限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沉重桎梏。社会工作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和律师、教师、医生等职业一样,应当有其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的职业价值,这是一个行业能够独立发展的生命之所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呈现出半行政化的特征。社会工作的相关活动经常是由政府的民主部门主办实施的,当然,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在形式上和民政工作略有重叠之处实属正常,但在当今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但这并不等于社会工作完全是政府的行为[2]。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应当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进行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
配合民政部门进行相关的社会活动,为社会工作吸纳更多的资源,壮大自身的队伍,而不是依赖政府来开展社会工作,这是妨碍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独立性的错误认识。
(三)社会工作不等于义工和慈善
由于上文所述的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缺乏独立清晰的界定和完善的行业标准,很多人在不理解社会工作内涵的同时,随意扩大其外延,把社会工作和慈善于义工相等同。何为义工?如果有人在本职工作以外,为社会大众无偿劳动,不领报酬也不在意专业方法,全凭一颗爱心,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义工;何为慈善?若是有人以馈赠者和奉献者的心态,向社会大众无偿提供自己的合法财产,不计等价回报,便可简单的定义为慈善[3]。而社会工作与慈善、义工都不同。首先,社会工作者必须是接受过专业教育通过相关考核,并且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人员,这与慈善和义工是人员上的不同;其次,社会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秉持职业道德和价值论理,并且必须运用专业技能和方法,通过规定的流程与案主签订辅导协议,按期进行社会辅导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这与义工、慈善是工作过程上的不同;最后,社会工作者是在社会工作机构或组织中供职的人员,有取得报酬的权利,而不是无偿劳动。这些区别已经足够说明社会工作和另外两者的区别,社会工作作为独立的职业应当具有自成体系的一套职业规则,仅凭一颗回报社会的心远远不够,若把社会工作和义工、慈善等同视之,则会混淆了社会工作的职业界限,不利于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出路
(一)给予社会工作清晰的职业界定
上文已经阐述,社会工作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很难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之前有一位美国的工作师曾经把社会工作描述成“社会问题的治疗师”,虽然这个概念饱受诟病,似乎把社会工作的外延人为缩小,具象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群人”,稍显不妥,但在作者看来,却并无大错[4]。尤其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可以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尝试着给我国社会工作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不至于让人想起社会工作,脑海中一片空白以至于误读成了其他的概念。在对社会工作进行界定之后,紧接着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成熟经验,对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进行厘清。这一点是社会工作能够在我国成功完成本土化转型的先决条件。 (二)培养行业独立性
针对上述社会工作半行政化的问题,作者认为不必着急完全去除行政化。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政府是权威和可靠的代表,社会工作在发展的初期可以依托政府的有力支持,开展相关社会活动,建设和壮大自身队伍,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为社会工作独立性的发展打好前期的基础和资源累积。 (三)加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独立职业,需要大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支持。因此,应当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从和案主的初次接触,到和案主建立相互信赖的服务关系,之后到辅导方案的设定和实施,工作效果的评估和总结,这一系列的流程都需要专业的技能培训,要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社工机构执业的人员必须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方可上岗[5]。对于校园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实习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热情,接触真实的案主案情,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连结,在
其毕业之后,如果有意愿并且适合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应当予以优先录用,壮大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结语: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作为我国新兴行业,其本土化过程任重而道远。应当正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的实践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所用,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林霞.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建构路径的探讨——基于“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5):73-77.
[2]童志锋.本土化与专业化:浙江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05):24-29.
[3]白宇星.浅论实践本位缺失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出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8):448-449.
[4]李芳,梁建雄,何雪松,童小军.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社会工作,2017(22):14-15.
[5]汪楷茗.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初探[J].管理观察,2017(21):66-67+7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v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