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郑启五随笔:闽南语说阿尔巴尼亚》,欢迎阅读!
闽南语说“阿尔巴尼亚”
郑启五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该国影片成了唯一能够进入中国电影院公映的外国新电影,此间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电影荒”中最难得的精神食粮,“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等电影台词一度家喻户晓,《宁死不屈》简单的电影插曲《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居然也让我们老知青唱歪了嘴巴。
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影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
径庭,所以就有“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颠颠倒到,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1971—1976年先后进口的阿国电影有10部:《脚印》、《勇敢的人们》、《战斗的早晨》、《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道路》、《在平凡的岗位上》、《石油战歌》、《小贝尼》、《初春》以及芭蕾舞舞台艺术片《山姑娘》,片种有了些许变化,也开始有了彩色影片。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倒叙的手法,是“颠颠倒到”一说的主要原由。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文革十年中,阿尔巴尼亚的卷烟几乎是中国老百姓唯一可能受用得到的洋消费品,而《新阿尔巴尼亚画报》也是一本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进口的杂志。
回厦门看一部新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抽一支苦辣的阿尔巴尼亚卷烟可是那些年我们老知青们春节的最好享受,武平城关图书馆的那本《新阿尔巴尼亚画报》诱惑着不少厦门知青的目光,但“阿尔巴尼亚”的闽南语发音很奇怪,“尔”和“尼”同音,“阿”和“亚”近音,所以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厦门城乡“阿尼巴尼阿”的含混之声不绝于耳,闽南家乡话似乎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o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