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礼仪制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礼仪制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作者:赵田田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
摘 要: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仪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宣扬“德"的存在,这种“德”指的是一种道德、仁德,从大来讲可以用“德"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从小来说能够维系家族和睦、教化世人。仪指的是仪式,是礼仪发生作用的有效手段,礼仪用品是实现礼仪活动的载体。由于历史发展的曲折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中国礼文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礼仪制度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品的变化,在礼仪用品的显著部位也就反映了这种变化,无论是外部形制、表面装饰,还是内在结构都会依据礼仪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关键词:礼仪制度;艺术文化;关系;礼法结合;自我约束 一、中国古代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中国,札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容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 云:“礼典以和万邦,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典者,法也。礼典就是礼与法。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明”,把兴礼乐当作执法的前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苟子在‘苟子·劝学>说得更加明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法是礼的派生物,他在强调。“非礼是无法也”。即没有礼就没有法。‘庸律疏义·名例>云:“德札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代理学家朱熹从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礼法一体的观点,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法者,天下之理”。因而,得出“礼字、法字实是理字”的结论。用“理”把“礼”与“法”融合在一起。在实际的运作中。严重的违礼就是违法,不仅会招致舆论的谴责,而且会带来刑役之苦,甚至灭顶之灾。大臣若僭礼穿天子的服饰。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弥天大罪,要下狱处死,甚至族诛。从三国魏 始,将大量属于礼的内容纳入法律条文中,此后的晋律、北齐律、北周律和唐律、宋律、元律、明律、清律,无不如此。如属于违礼行为的不孝、以妾为妻、居丧期间入仕、服饰违制等,都明文规定属于违法,要处于年数不等的刑役。这种以礼人法,以礼代法,礼法互为依托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是无法想象的。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有严格的分野,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修养道德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礼仪与艺术的联系
礼仪本身就是艺术。我们讲究礼仪、学习礼仪、实行礼仪,有一个根前提,即大部分情况下是针对他人的。所以它天然地就具有表演性,就是说它是“表演”给他人看的。例如着装礼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求:衣服不能穿得过于华丽,过于华丽的衣服会给人一种炫耀或缺乏教养的感觉。即便不这样,人们也会认为你不太会穿衣服。但也不能过于朴素,在一些隆重盛大的场合,穿得过于朴素,也会让人觉得失礼。服饰本身除了保暖、遮羞外就是给人看的,讲究着装礼仪,说明它和一些艺术形式一样具有有很大的表演性。
另外礼仪是教给人们交往技巧的,强调与人沟通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幽雅的谈吐更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等。某些场合下的礼仪确实让人感到这已经不单纯是礼仪,而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了。为什么“彬彬有礼”的人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呢,关键就在于他实际上已经将礼仪艺术化了,将礼仪的表演性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去行礼了。这也是演员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原因。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的方和圆能够给人一种流畅的完满的、美悦的感受,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矩画出来的。如果我们随意地去画一个方或一个圆,就不会有那样的效果。人学习礼仪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的行为都按礼仪的“规矩”去做,这个人是美的,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总之,当礼仪变成你生活的艺术,你也就获得了美。
礼仪与审美,礼仪与文化艺术素养之间有着内在而直接的联系。文化艺术活动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能动的创作,其中包含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积淀,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用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世界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在审美的陶醉中获得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追求美是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曾说过,“照天性来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希望把美的事物带到他的周围。”人们追求美的仪表,美的装饰,更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所以,加强审美修养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对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三、结语
广义的“礼”是指包括礼仪、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三层在内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狭义的“礼”则只是指其中的仪式层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礼仪”。从当今社会上讲,“礼”是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礼仪”即为礼节和仪式。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人类是因为有了艺术,才有了文明,进而有了文化。然而作为精神产品艺术,终究属于人类文化圈的范畴。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认识生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思考意识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又通过人们的意识去影响实际生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 [3]邓剑华,陈万阳.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J].教育探索,2009.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o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