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答(1)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货币失衡》,欢迎阅读!
10.如果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为什么? 答:(1)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货币失衡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对这个定义,需要说明的几点是: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轻微的价格水平上升,很难说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CDP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货币供需量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所掌握,它反映了货币政策决策者的意志,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货币需求量则是由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在这两个变量中,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素,它在中央银行的操作下经常变化;而货币需求量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它在短期内一般不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就极易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即货币失衡。
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供求失衡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二者都反映了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通常情况下,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有以下三种对比状态:
①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 ②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③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一般我们把第一种情况即货币供求相等称为货币均衡,第二、第三种情况即货币供求不相等称为货币失衡。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一是货币过多;二是货币不足。货币过多往往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货币不足往往会引发通货紧缩。
(2)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当代各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通货膨胀可以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以消费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这是一个广义的通货膨胀定义。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的结果。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功能,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流量,因此通货膨胀一般不会产生;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是以纸币流通从技术上提供了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可以强制进入流通,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货币供给的无限性与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通货膨胀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货币现象,并时时困扰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因此,理论界一般把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联系起来,把通货膨胀看成是纸币流通特有的现象。把通货膨胀看成是纸币流通的特有现象,并不是说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如果充分认识到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并不是说纸币流通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如果充分认识到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并严格按规律办事,始终保持纸币流通与其需要基本一致,那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现象,而不是价值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以纸币表现的社会价格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社会价值总量,在任何存在纸币流通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只要价格问题大于价值总量,说明同时必然是货币发行过多,存在通货膨胀。较为常见的通货膨胀定义是:“因货币发行过度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根据这一含有因果关系的通货膨胀的定义,货币发行过多是因,物价上涨是果,才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区别是在全局与个别中体现再来:如果只是个别商品涨价,而大部分商品没有涨价,则不是通货膨胀;而普遍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过多、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和货币购买力下降,这三个方面统一的含义就是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本质特征,其实质就是社会
价格问题大于价值总量。
③通货膨胀以年为计量时间单位。物价上涨,不管其幅度有多大,从时间上看有短期的物价上涨和长期的物价上涨。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是指年度而言的,用年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虽然西方国家有时也公布月和季通货膨胀率,我国现在也有月和季物价水平统计数据,但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一般都是以年为时间单位。当然年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月份里,它完全可能是由于年内某个月份或某几个月份的物价上涨所造成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归根到底,它与货币供应量过多相联系。
(3) 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紧缩是由通货膨胀相应立的概念。当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货币过多,往往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货币不足,往往会引发通货紧缩。因此,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因而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与货币供给过程的梗阻有关。弗里德曼曾十分肯定的说:据我所知,没有任何货币数量的下降而又不伴随着经济萧条的。托马斯·迈耶等人在他们所著的《货币、银行与经济》一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美国自1908年以来的大多数经济衰退都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下降有关。实证研究也证明这一结论。在弗里德曼和舒瓦兹那部经典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的94个统计年度,其中货币供应量绝对下降 的年度有25个,占统计样本的26.6%,而这些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年度,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因各种原因受阻和下降了。因此,通货紧缩的产生与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有直接的关系。这里的货币供给量的下降既包括绝对数量的下降,也包括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降。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阐明货币供给量引发通货紧缩:
①通过投资支出起作用的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市场利率提高,引发投资减少,从而最终使产出减少。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给量,以i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Y表示产出,那么这一过程可以简要表述为:
MiIY
②通过消费者支出起作用的货币传递机制。由于消费者用于耐用品如汽车的支出常常是通过借贷的,如果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市场利率提高,使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成本提高,从而抑制消费者对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由此抑制了总产出的增加。
③通过国际贸易起作用的货币传递机制。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和浮动汇率的出现,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传递机制。当国内利率提高,国内货币的存款相当于外币计算的成本吸引力变大。结果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存款而言,本币存款的币值上升,也就是汇率上升。本国币值的上升使国内商品较国外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引起净出口和总产出减少。通过国际贸易的货币传递机制如下:
MiENXY
其中,E为汇率,NX为净出口。
④通过银行恐慌作用的货币传递机制。当许多银行同时倒闭时称为银行恐慌。在银行发生恐慌时,存款人通过将银行存款转变为通货的形式试图避免由于银行倒闭而带来的损失,使提现率上升。根据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供给量将成倍数的下降。此外,存款外流预期的增加,银行希望以超额储备的形式持有更多的准备。结果,对流动性的争夺提高了超额储备率的水平,减少了支持支票存款的储备量,这将使货币供给下降。因此,银行恐慌将造成货币供给过程的梗阻,对货币供给造成负面影响。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归根到底,与货币的供应量下降相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h3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