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欢迎阅读!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摘要:诗歌展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经典国学的具体体现,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道德情操、思维品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得到了一定的增加,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1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诗歌的教学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诗歌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诗歌的内涵对其进行赏析,这和教学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也难以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忽视背后隐含的文化、文学、优良品德等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收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注重应试教育,忽视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以应试教育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诗歌教学中以常见的题型训练为课堂教学内容,这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一知半解,只能够进行机械化的解题。而实际上,诗歌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所进行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例如在学习诗歌时进行的仿写与想象,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锻炼;对诗歌进行赏析和品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故事背后蕴含的文化进行分析与了解,能够促进高中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当前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下,诗歌的教学并没有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更多的开发。
2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2.1 联系创作背景,准确体会基调,为诗歌鉴赏做铺垫
在诗歌的鉴赏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存在有一个认识误区,以为诗歌内容的品鉴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它的创作年代,诗人的具体信息,反而不是那么关注。因此一上课就开门见山的亮出诗歌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年代则不作深究,至多只是蜻蜓点水地带领学生浏览一遍。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首先,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往往是孕育诗人灵感的摇篮。譬如唐代作为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作品也多恢弘大气、瑰丽多彩,诗歌中流露出的盛唐气象历来为后人称颂。而到了北宋的战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这时的诗歌作品就很难再透出太平气象,而是逐渐以忧国忧民为基调。像是陆游的“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很好的写照。总的来说,诗歌风格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当时社会环境的整体变迁。学生只有抓住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联系起诗人的生平经历,才能准确的体会它的感情基调,为诗歌的鉴赏工作做准备。而相应的,教师也要重视起这方面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知保障。
2.2 创设生动情境,启发学生想象,细细品味意境之美
诗歌的语言精练,但是蕴含的情感十分丰富,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咀嚼。而且它的表现手法十分含蓄委婉,有时字里行间隐藏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现代汉语,不是一两句话能描述清楚的。这也为教师的鉴赏教学带来了挑战。此时比起逐字逐句地翻译诗歌原文,教师不如借助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还原诗歌所描述的景象,从而细致地品味它的意境之美。以人教版必修5《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科书上的两幅插画,一边诵读课文一边体会作者那种“悠哉悠哉,不如归去”的心态。譬如它的第二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在学生的脑海中,则可以展现为一个辞官回乡的小老头,走在路上隐约看到了自家的房子,于是欣喜的小跑回去,发现旧日的宅院虽然稍旧了,土地有些荒芜,但仍可供他怡然自得的养老,闲暇之余还可从窗子眺望远处的高山,过着完全亲近大自然的生活。借助情境的构筑,诗中描述的景象慢慢在学生的脑中“活”了过来,作者所营造的田园之美、
宁静之美,此时一股脑的渗透在情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细腻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试着去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自然就会容易许多。
2.3 擅于总结归纳,抓住文本重点,熟谙诗歌语言艺术
诗歌的鉴赏教学需要把握重点。只有把握住文本重点,才能正确的体会到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同时重点往往是诗歌的创作精髓所在,暗藏着作者的无限创意。常见的比如古诗中的“诗眼”,词赋中的“词眼”,像是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还有那些流传后世的名句,例如《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蜀道难》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个中代表。教师抓住诗歌的关键字句,让学生进行重点赏析,既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帮学生快速掌握鉴赏要领,捕捉到诗歌的独特文学价值。此外,掌握诗歌必要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也十分有必要。以修辞手法为例,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和对偶等等,抒情方式则包含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各种范例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分辨诗歌所用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强化他们的古文鉴赏能力。
综上论述,诗歌鉴赏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教师应当给予其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和感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丰富知识储备,感受高中语文的精彩与绚烂。
参考文献:
[1]黄敏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20(07):68-69.
[2]姜婷.“诗性”的回归——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J].亚太教育,2015(20):2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g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