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聚焦童话本身,还以学生童真》,欢迎阅读!
![童真,聚焦,本身,童话,学生](/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4.jpg)
聚焦童话本身,还以学生童真
单元教材的解读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基础,只有揣摩教材编者的真实用意,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教材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内涵,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走课,笔者所属共同体从人文主题、聚焦细节、注重画面感、编创童话四个方面解构童话类文本,积极探索和实践童话类文本单元教学。
童话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文学体裁,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夸张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无不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语言、奇幻的想象与美好情感的熏陶,进入另一个童话世界。部编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童话类文本单元,编者在单元开头便设置了 “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语文要素,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这一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感受童话奇特而瑰丽的想象。在后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中,也以这一单元童话的设置为蓝本,引导学生对童话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方法进行梳理。本文以本单元童话为例,对走课中童话的学习与教授进行分析。
一、注重人文主题,体会文本内涵
童话类文本是儿童文学,儿童是这一类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主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否则就会走向道德说教的尴尬境地。先以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整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在接触这篇童话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凄惨、可怜,对小女孩产生了同情的心理。也能理解这篇童话中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如果在这时候将童话解读为,作者在表达对现实的控诉,反映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这就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让童话失去童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女孩被冻死后,“嘴上带着微笑”,去感受小女孩死前的幸福,童话就变得有温度了。
再看另一篇童话文本 《那一定会更好》,主要讲述了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之后,逐步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成为木地板的过程。每次转变都蕴含着一种积极的愿望。种子通过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达成了自己追求的结果。这就在无形之中告诉学生要学会坦然地面对生活,以积极乐观而阳光的心态应对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次变化。《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虽然躯体瘦小,但其呵护弱小、以身作则的形象却异常高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内在认知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激励孩子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体悟到的蚂蚁队长的精神。
二、聚焦细节,打开想象之门
童话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性元素,这一点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得较为鲜明。《那一定会很好》的整个故事显得温馨而平和,故事中的角色更是保持着良好而乐观的人生态度。文本中描写“它”内心的语言,展现出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幅幅人生美好的画卷; 种子总是梦想着自己能够站起来; 树木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奔跑起来;手推车总是幻想自己能够坐下来; 而椅子总是梦想着自己能够躺下来。在文本关注的过程中,“它”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的言行和表现,又为学生的体悟提供了想象的基础,展现了 “它”对每一段生命经历的感知态度。比如第一次质变时,课文展现了原本被泥土紧紧裹着的种子冲出重重束缚,最终钻出土地的过程; 第二次质变,作者运用 “树叶哗哗哗拂动”的动态之感,将 “它”想对农夫表达的内容融入其中,更留下了文本表达的空间; 第三次质变,编者精心绘制了教材的插图,展现了手推车迎着风儿自由奔跑时的愉悦心情,情节发展和插图有机融合,也成为学生解读时展开想象的重要载体; 第四次质变, “它”渐渐老去,挺直腰杆时是怎样一幅艰辛的模样; 而最后一次质变,“它”变成了木地板,身子舒展,在阳台上享受阳光,将内心的幸福与温馨贯穿其间,展现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感知文本细节,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就离童话精神更近了。
1
三、情景构设,注重画面感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一课时,通过找线索、填表格带领孩子们走进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看到的奇幻景象,感受小女孩对温暖、可口食物、奶奶的关爱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比她看到的幻象和她所处的现实环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境地,激发孩子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在《那一定会很好》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梳理一粒种子到成长为木地板的生命旅程,并试着画一画,体会它在每一种形态里都任劳任怨、泰然处之的心态,感受其坦然乐观的生命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在推动情节发展时,以大量的角色对话为主,且具有鲜活的提示语言,如:“哭起来”“急忙”“拼命”“悲哀”“声音听不见”等关键性语言,同时辅以惊叹号、省略号与语言文字巧妙配合,将“红头”的心情变化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贯穿其中的大量动词运用,如:“跳”“喊”“蹭”“蹦”等,更是将“青头”镇定自若、为朋友着想的沉着冷静表达了出来。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开展分角色扮演等活动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揣摩语言,理解人物。《一块奶酪》则通过蚂蚁队长几次发布命令,尤其是两次“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语言虽同,心境各异。在课堂中鼓励孩子们采用不同形式读读蚂蚁队长的语言,感受其复杂的心理。同时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蚂蚁队长,你会怎么做?带领孩子们融情入境,升华情感。
本单元的童话想象奇特,作者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细节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无形之中增添了童话类文本的趣味性元素,这就为教师激情朗读、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支撑。在学习中增强了可读性与画面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列表格、画示意图、对话想象等方式也使故事中的画面立体起来,丰富了童话中的各类形象,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
四、编创童话、撷取多样素材
本单元的习作贯彻单元开头设置的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是部编本教材首次在习作中提出“编创童话”的要求。因此,教师从本单元四篇童话故事入手,借助孩子们喜欢的童话题材,降低写作起步阶段的难度,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从课本资源入手,课本中出示的三组词语分别是不同角色、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大致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要素。这三点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体现得比较明确,教师可就此入手进行点拨,在习作中就这三个要素进行童话的编创与写作。观察本单元的四篇童话可以发现其中包含许多可供借鉴的写作方式,如故事发展的线索结构、人物语言的描写、动作的刻画……本单元教学最后,我们在班集体开展了编创童话、演童话的班级活动,鼓励每一组孩子都进行编创和表演,并在准备活动过程中亲身实践了如何编写一个故事,向本单元中童话类文本的情节发展学习,在构建出基本的故事框架之后,对自己设置的故事情境进一步刻画细节,借助教材课文中相关的片段,学会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具体生动的表述,将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写生动。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实践了运用文本中的童话写作方式来构建童话故事,并因此加深了他们对于童话的理解与感受,构思出了各具特色的童话。
对童话单元的学法与教法的解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去粗取精,科学合理地完善教学中的各个步骤,真正发挥教材载体的价值意蕴,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童话教学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并不一味地追求将其当作一般记叙文章来实施教学,而是关注其在课本中的价值内涵,将教材中的童话教学变为学生阅读童话、认识童话形象、把握童话主题,有感情朗读童话、表演童话、再现童话情境,创编童话、激发创新思维、表达主观思想等等童话活动的载体,为学生的童年保留一份珍贵美好的童话记忆,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永葆一份童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