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几点思考

2023-01-27 07:3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几点思考》,欢迎阅读!
任意性,符号,思考,理论,语言
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几点思考

这几天看了一些索绪尔语言学的相关论文,这篇读书笔记会整总结一些重要的印象深刻的概念。

1916年,索绪尔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整理、编辑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巴黎发表,是语言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普通语言学教程》集中反映了索绪尔语言学思想体系,“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索绪尔将“符号任意性”定位为语言学研究的“首要原则”,无论是系统、符号,还是单位概念的分析,都以符号任意性为起点。

在理解“符号任意性原则”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弄清楚“能指”和“所指”,去年考研备考期间对这两个概念仅停留在识记阶段。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概念的结合。1)能指(signifier)是形式,组成该符号的音像和书写标志,它能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2)所指

signified)是概念意义(意指),也就是符号所指代或表达的事物的概念意义。举例:国歌通常是由歌词和曲调组成,歌词和乐谱构成了国歌的能指(符号),而国歌所代表的爱国之情和民族精神构成了国歌的概念意义(意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相互依存,通过符号连接,这样才能形成语言。因为符号连接的是能指和所指,前者指读音,后者是心理形象,而不是事物本身,而这种联系是没有任何理性原因的,从这点来说,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所谓的理解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想象,比如说“花”,你的所指与我的所指是差不多的,我们能顺利的交流。但当我们提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产生分

歧),比如说“美”,这个时候我们的所指就会有区别,但能


指大致相同,通过能指唤起你我对“美”的形象,但这却是分歧的产生。由于符号的任意性,我们无法推出“美”所指代的具体的事物。(这就需要用符号学的知识来解读了。) 话说回来,关于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一说法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立场对争议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比如国内最早对任意性提出质疑的学者许国璋指出“如果说语言有任意性的话,那也只是限于原始时期,在此以后就不是任意的了。”当然这里我不对这些文章作过多的解读,我谈谈我所理解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中文中,花的形象被叫做“huā”,英语中被叫做“flower”,日语里音读“か”(ka),这三种语言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连接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把

“huā ”这个读音同花的形象联系起来,是因为我们都在遵守“社会契约”,即“约定俗成”,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没办法同大家交流沟通,这种规则就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但许国璋先生是反对这个“约定俗成”,他认为“任意性”就其含义来说只能指一个人的行为,而“约定俗成”则意味着一个群体的存在,意味着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存在,二者不是同一维度的概念。此观点也有待考证,我个人不太理解,我认为语言是用于交际的,语言的创造者必须让别人理解他、接受他,并与他一起来使用这种语言,这里面当然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从而进行接下来的交际活动。

索绪尔是意识到语言存在“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就符号本身而言,作为能指和所指结合的整体,是具有绝对不可论证的任意性;而当上升到复合符号时,其论证性有所递增,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论证性却永远不是绝对的。他举了很多法语的例子来论证,大体是说单纯词是绝对任意的,大多数合成词的构造是相对任意的,比如法语中中“chene”是“橡树”——绝对任意,而表示果树意义的词,多是“水果名+后缀-ier”这样的结构如“poirier”是“梨树”,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YF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