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法造纸的教学与课程开发构想》,欢迎阅读!
古法造纸的教学与课程开发构想
本课题从美术的角度出发,在收集整理四会古法造纸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同时,重点抓住“美术资源”如何转化为“美术课程”,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多维度的研究,例如四会古法造纸这样的美术资源有没有价值?符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资源选择时应该具有哪些标准和要求?本课题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为指导思想,力求贯彻落实《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重点以课程构建为核心,提出在“资源”转化为“课程”的过程中,必须从文化背景、美术价值、教育价值、课程构建这四个方面去分析和考察。
我校地处四会市旧城区中心,拥有2300多名学生,我们打算在我校的初一和初二级实施古法造纸校本课程的教学。据了解,我校初一有学生909人,初二有学生840人,美术教师两人,每人各负责一个级的教学,每周美术课为一节课。我们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四会古法造纸这个校本课程,每级用四节课的时间,大约占总课程的20%。
(一)艺术考察
四会邓村的造纸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由于这里地处四会,当地人把用竹子生产出来的纸也称为“会纸”。据当地有关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士南迁。其中,有张、陈、程、申等姓氏家族迁徙到四会白龙、官陂一带定居。同时带来了以竹为原料的手工造纸工艺。他们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盛产竹子的良好自然条件,建起了灰池、水碓、作坊、晒场,砍竹造纸,世代相传,直至今日,传统的古法造纸工艺依然在这里流传。(3)邓村古法造纸工艺流程沿袭了1900多年前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基本一致,因此,四会古法造纸也有“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之美誉。
(二)美术价值
“会纸”是采用竹子做原料,靠手工操作而成,其纸质比较粗糙,色泽偏黄。但也有吸水性强,焚烧烟量少,无异味,易化灰等优点,主要用途为祭祀用的纸钱、鞭炮纸,制作狮子、面谱等纸制品。
从一根竹子到成为一张“会纸”主要经过砍竹、挞竹、腌竹、碎竹、舂竹、打浆、抄纸、榨纸、松纸、晒纸、包装等20多道工序完成。(4)村民要先将竹子砍成竹段放入石灰池浸泡一个月左右,使竹段变软之后晒干,再用清水浸泡除去石灰,然后将竹段原料打成纸浆,再经过最为关键的水中抄纸、压水、松纸和晒纸等步骤,就可制成纸张了。
随着历史的推移,四会古法造纸不仅成为四会邓村最具有传统特色的产业,在保存和流传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了四会内涵丰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创新精神的“活教材”。
(三)教育价值
1.通过美术文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会纸”的艺术意蕴、特色与文化内涵,养成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热爱、对艺术美感表达的追求。
2.使学生通过人物访谈、实地调查、资料查询及实践运用等形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提高美术学习的能力。
3.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真正认识“会纸”文化,懂得珍惜与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四)课程构建
四会古法造纸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规模小,工序步骤繁多,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益也不高,现在从事这一工作多是上了年纪、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妇女,当地青年大多不愿意从事这项生产,使得古法造纸技术面临着后续乏人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受现代机械造纸的影响,一些古法造纸生产作坊开始采用部分机械生产替代传统手工生产,因此,有识之士担心,如果不加以有效地保护,四会的古法造纸将会逐步失去其原始本色。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古法造纸的历史,工艺制作及其相关的艺术作品等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开展对古法造纸的了解、賞析、宣传、保护、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古法造纸的理解与文化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
教学建议:1.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的古法造纸资源,始终贯穿“古法造纸文化”这条主线,利用图片、实物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地古法造纸文化的丰厚与灿烂。2.丰富对古法造纸的艺术体验,感受古法造纸的独特工艺美,引发学生对古法造纸工艺的热爱并进行相关的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X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