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反思

2022-12-05 23:04: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反思》,欢迎阅读!
古诗词,反思,做好,教学,如何
教学文档

关于如何做好古诗词教学的一点反思

目前,角色自居〞和以己证诗〞在一些被称为新理念甚至前卫的课堂上演绎得风生水起。亲临这样的课堂或者品读这样的教学实录,感觉肯定是看上去很美〞,甚至还会心生感激和敬意。

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很多具体的课堂上,以己证诗〞的做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毕竟,阅读中的共鸣〞离开了设身处地的感想,就很难形成。例如我们读李白,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对他的每一首诗都会产生共鸣〞——没有共鸣〞不是指的不赞成诗人表达的感情和观点,而是根本就没有感觉。我们读(望天门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的豪迈之情,那是我们也曾经年少有梦,曾经豪情激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即使有成人的引导,真要用己证诗〞的方法来与诗人之心境产生共鸣,可能就显得十分牵强了;如果学生已经十一二岁,就能对诗人表达的情怀有所感想了;学生已经十四五岁,有了心比天高的意气,以己证诗〞的读法就更能产生共鸣了。一个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人,对诗中情怀的共鸣与意气风发的年少是不一样的,年少看到的诗人就是现在的自己,成人看到的要么是曾经的自己,要么是以理解的姿态产生的共鸣——那不会是我,但我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怀。

以己证诗〞首先指的是诗歌教学中的一种策略选择,推而广之,阅读其他文体的作品,运用这种将自己对应于文中人物的行动和精神的阅读方法,可以称为以己证诗〞,或者叫做角色自居〞。事实上,这仅仅是作为读者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诸多维度选择中的之一〞而已。

我不反对在适切的时候采取以己证诗〞的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意义变成自己的意义,或者说用文本来检视自己的生命行为。例如我们学习艾米莉的(可爱的女孩)聪慧如宝石/纯洁如珍珠/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小女孩〞,将这样的诗句与具体的孩子对应,进而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的行为来体会并内化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与三四年级

.


教学文档

的孩子一起分享于谦的(石灰吟)肯定要追问孩子:你的生命价值在哪里?你应该在这个教室里怎样用行动来实践于谦一样的生命宣言?等你长大了呢?〞这就有些难为孩子们了。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如果我们每学习一首诗、一篇文,都要进行这样的生命价值的追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首先,它简单落入我们曾经批判过的一种阅读教学倾向,即把阅读课上成了品德课——过是将品德〞换成了似乎高大上的生命〞而已。第二,从人的成长经验来看,生命不可言说〞讲的是对于具体的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生命历程中去经历和感想,靠反反复复的言语教导和启发,极有可能会让受教育者很自然地产生耐药性〞,对生命〞的感想越来越麻木。或者,使言说与行动背离,使以己证诗〞的美好初衷化为泡影。

朱光潜曾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不同职业、性格和情趣的人会抱有不同的态度,知觉到不同的东西〞。阅读也是这个理。还有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说法: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与朱光潜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考虑得更深刻一些,就可以拨开文本阅读表层的雾气,看到批判思维的价值——不同职业、性格和情趣的人对相同文本在不同维度、层面上的理解和共鸣,仅仅只是一种直觉的价值推断和认同,作为教师,我们还有责任引导学生突破单向的自我解读,从不同维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文本敞开的意义。阅读不能总是将自己置于被文本意义拷问的境地,我们需要保存足够的自主性和包容心态。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总是受到诟病,与我们简单地从道德制高点来选择教材文本不无关系——事实证明,这些道德或生命说教式的文本并不能教育真正优雅而高尚的人〞来。那么,我们沉迷于听上去很美〞的以己证诗〞角色自居〞式的阅读教学取向,也会是十分危险的。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但阳光雨露从不直接宣扬自己的高洁,也从不会每天将她们理解的生命意义挂在嘴上。

.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Rs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