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百年清华,百年新闻——《新清华》改版漫话》,欢迎阅读!

孟欣杨:百年清华,百年新闻——《新清华》改版漫话
点评:选题得当,用功甚勤,一手资料丰富,分析入情入理。修改一下,可以考虑在有关媒体发表。
参考文献最好能够列出,有关材料也需注明出处,这样文章的权威性会更强。
校园报刊,是在高校内部发行的,由学生自己撰稿、编辑和出版发行的刊物,受众是全体师生、领导及校内从业人员。校刊的内容主要以报道学校事务为主,比如校长讲话、文艺活动、体育比赛、事记等等,也常常反应学生对学校事务的评价,不过不一定局限于与学校有关的事,也有社论、论文、征文写作、专题研究,内容非常多元。校报校刊不仅仅是一份普通报纸那样简单,它集中了校园的新闻、师生的言论,也是多少有志学子锻炼笔杆的前沿阵地。更重要的,它是一所高校当下精神面貌的体现,当时空变换,学校命运与家国命运一同历尽沧桑,一份厚厚的报刊合辑,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内容丰富的大事记。此篇文章我想讨论的是一份校园报纸的改版历程,这份报纸就是截至2010年12月31日已发行1826期的《新清华》。
1953,创刊号
《新清华》创刊于1953年,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之一。1953年4月2日,在蒋南翔校长亲自关心和倡导下,《新清华》第一期报纸顺利发行。在报纸成立之初,其版面和印刷还都较为简陋,《新清华》第一任主编郭道晖先生曾说:“奉命创办之初,编辑只有两个,都是兼职。那时的《新清华》,从无到有,创业维艰。人手少,条件差,虽不免有几分浅陋,也自有其特色:所写大都是师生共同之心声,所载可作为清华历史之见证。”1953年的《新清华》沿用了其前身《清华校刊》、《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人民清华》等刊物的版面设置,为4开4版,设有公告、校内新闻、校闻简讯、教学简讯、团的生活、系级动态、文化体育生活、读者来信等栏目。报名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副校长刘仙洲教授题写,内容字体均为竖排,报纸由北方印刷厂印刷。
谈这个时候《新清华》的版面设计,就不得不说同一时代的《人民日报》。头版是一份报纸最重要的版面,头版的设计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以1953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为例,最上面标题栏的中央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报名,其左侧是一张图片,右侧为内容提要。人民日报头版的字并非全是竖排,刊名右侧的内容提要就是横排的。而1953年4月2日第一期《新清华》的头版,就与同时代的人民日报非常相似,只是报名靠左,然后依次为图片和竖排的内容提要。第一期《新清华》的内容提要也没有按照同时代人民日报的形式来写,人民日报是将主要内容分条分点列出,有点像今天的手机报第一页。而《新清华》则是写成了一段话,既是内容提要,又是一份发刊词。
除了标题栏的相似,《新清华》与《人民日报》的内容版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先来看《新清华》,头版头条是《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纲领性文件,也算得上是清华园的“一号文件”了。头版头条的右侧和右下方是两条消息,《迎接新的学期——校务委员会通过各项工作计划》和《各系完成教学大纲审核工作,并已开始总结工作制定计划》。在报纸的左下部分,是一篇类似社论的文章《为完成本学期各项工作计划而奋斗》。
现在我们来看看1953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正是新年之时,放在内容栏最上面的头版头条就是《朝捷波蒙等人民民主国家领袖,电毛主席周总理祝贺新年》,文字的右侧附上毛主席的大幅照片。头版头条的下面大致可以分场左右两块,左边是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
大任务》,右边是一条消息,围绕着苏联政府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国这件事情,分出三段两个小标题,是周总理和潘友新大使在会议上的讲话。
无论是板块还是栏目的位置,《新清华》都与《人民日报》如此相似,不得不说《新清华》走的是一条又红又专的主流媒体之路。它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清华大学的“机关报”,师生的“耳目喉舌”。而《新清华》在其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环境的变化还是停刊复刊的起落命运,它都确确实实没有偏离过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
1979,复刊号
《新清华》的第一次停刊,也是唯一一次停刊,是在创刊13年之后的1966年。1966年6月4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新清华》被迫终止于第791期。文革期间,清华大学成了“重灾区”,代替《新清华》成为校内舆论阵地的是一份名为《清华战报》的刊物,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清华战报》才停止出版。文革结束后,全国高校处于恢复和整顿的时期,高校校报纷纷以校名为刊名。1978年1月,我校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与校名一样,报名使用毛泽东主席给我校亲笔题名的手迹。这一时期的校报作为新党委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及恢复和整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拨乱反正的进一步深入,1979年3月26日,清华校报也恢复了《新清华》刊名,期号沿续《新清华》原来的号数。第792期报纸成为了复刊号,它代表着《新清华》和整个清华园的重生,而此时此刻,距离上一期第791期报纸,已经过了将近13个年头。
复刊后的《新清华》为旬报,每十天出一期,逐步设立了闻亭钟声、改革之窗、中青年学者述林、在社会的课堂里、社团生活等栏目,恢复、设立了“水木清华”、“时代”等副刊,印数达7000份,期数已逾一千期。从《新清华》复刊号开始,每期报纸字体均为横排,与791期之前的报纸比起来,版面设计虽没有大的改观,却显得清爽许多。第792期报纸的报名依旧在最上面标题栏的左侧,它的右侧没有图片,而是整个头版唯一一个被黑线框起来的版块,即《新清华》的复刊词。这种设计显得的质朴而庄重,代表了重生的《新清华》洗去铅华后,更加踏实稳健的精神面貌。
《新清华》复刊号的头版头条是一篇大气磅礴的社论《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非常醒目的报宋加粗黑字大标题,就直接摆在眼前。这篇社论的排版让我想起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就在头版的下半部分,也是一篇震惊四座、后来引导了整个中国舆论界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清华》的这篇社论放在了整个头版的上半部分,以加强它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光明日报》的社论虽然放在了头版的下半部分,却也依然明显,而且和上半部分《华主席离平壤回国,金主席到车站热烈欢送》形成了某种对比和深意。
总的来说,第792期《新清华》的版面是极为朴素的,整个头版没有一张图片,4开4版几乎全是文字。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报刊编辑理念和主编的性格有很大联系,用在《新清华》复刊号做个例子虽不太好,却也能说明些问题。张正权先生是《新清华》1979年到1985年的主编,陈浩凯先生在回忆他的时候说道:“办报纸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政论性、思想性很强,同时它又是反映广大群众心声的园地。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差错。就拿错别字来说,在关键的地方错一个字就可能变成完全相反的意思,那岂不成了反宣传了!为了消灭错别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了“第一读者”制度。所谓“第一读者”,就是最后一个校对者。因为在清样校对改版过程中,还可能出现遗漏、错改等现象,所以开机前的大样由主编或责任编辑充当“第一读者”最后把关。张正权同志成了当然“第一读者”,几乎每期他都要亲自过目。”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的办报方针,让《新清华》继续发扬又红又专的主流媒体思想,一丝不苟,严肃而有威信。在改革开放大潮下,那个思想逐渐开放甚至混乱的年代,《新清华》一直以正确的观点引导校园舆论,从没有迷失过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6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