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快乐读书吧”读出课外阅读的精彩——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读读儿童故事”为例》,欢迎阅读!
![统编,读读,读出,下册,课外](/static/wddqxz/img/rand/big_42.jpg)
让“快乐读书吧”读出课外阅读的精彩——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读读儿童故事”为例
作者:葛八云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9年第6期
葛八云
【摘要】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读读儿童故事”为例,分析教学策略,以便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策略,促进思维发展,培养阅读习惯。
【关键词】 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读读儿童故事
相比传统教材,统编教材意在通过“快乐读书吧”这一全新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辑意图,借助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等载体,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策略,培养阅读习惯。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读读儿童故事”为例,探究优化课外阅读策略。
一、借助情景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即便有再高明的阅读技巧,没有阅读兴趣,一切都是空谈。针对“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教师不应急于指导阅读方法与策略,而是立足兴趣,围绕“快乐”做文章,真正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想主动读下去。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思维较为具体形象,对鲜活的场景、鲜艳的画面、丰富的视频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文字,加之他们本身识字就不多,因而更不感兴趣。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情境,以便有效激发他们兴趣,激励他们持续阅读下去。
小学生喜欢幻想,越是情节离奇的、想象力丰富的童话故事,越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百读不厌。特别是“复读”,或者借助视频对比读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内容转为化画面。如有可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反复读,以便强化这种体验。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班上学生大多喜欢“好鬼”,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读,以便从中顺应他们阅读需求。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借助相应动画视频,通过文字与视频对照的方式,激发他们阅读想象,从中感知有趣情节、想象有趣画面。通过这种反复读,对照视频读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助力他们理解文本内容,加深文本语言理解,真正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在强调他们读故事的同时,必然离不开“讲故事”。统编教材一年级还专门开设“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意在强调通过“大人读、学生听”的形式,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与“和大人一起读”有区别的是,这里“讲故事”,更多是学生自己在讲。针对《神笔马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种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的儿童故事,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引导学生将其拆分,一个个讲,轮流讲。故事结束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选择各个喜欢的故事,或者借助关键词、画面、线索图等方式练习讲故事。如有可能,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接龙”,或者“看图说话”,乃至给视频配音的形式,引导他们通过情景想象,激发阅读兴趣,以便让学生走进故事,走进课外阅读。
二、借助思维导图,渗透阅读策略
对于课外阅读来说,除了阅读兴趣,还要渗透阅读策略,以便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效果。在传统教学中,课外阅读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家长的反对,认为影响学生学习。至于阅读策略与方法,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大多是靠学生自悟,零零碎碎,不成系统,这也反过来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统编教材却一改传统,从人文熏陶转变为语文要素落实。体现在“快乐读书吧”中,更多是一种呈现体系,螺旋上升的阅读策略指导。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逐步渗透阅读策略与方法,以便提升阅读质效,助力语文素养落实。
比如目录是学生了解整本书内容的主要途径。相对而言,儿童故事目录较为简洁明了,直接引导学生阅读目录,便于他们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明白目录的作用,因而具体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次接触目录时,可以进行示范,然后让他们读一读小标题,接着借助由目录组成的思维导图进行思考,从中发现目录借助小标题的形式,对应文本相应内容。学生如对某章节感兴趣,可以进行反复阅读。比如《神笔马良》,其目录中有“大胡子”“梦笔”等标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目录阅读故事,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比如“魁星”“桀骜不驯”等词语,可以采用猜读策略,了解故事内容;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体验阅读快乐。
相比一年级“快乐读书吧”,二年级中的故事篇幅有所增加,字数也有所增加,估计在3万字左右。由于学生之间阅读能力发生差异,能力较强的,能够半天就读完,而阅读能力较差的却可能需要一周时间。对此教师要正视学生阅读差距,借助“读书记录单”的形式,便于知道阅读数量,了解阅读差距,以便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记录单”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自己阅读数量,而不是增加他们阅读负担,因而可以采用填空进行,结合二年级实际,可以适当增加“目录”“复读”“讲故事”,时间也可以从“分钟”调整为“小时”,以便充分发挥“记录单”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借助“记录单”了解目录,学会讲故事。如有可能,“记录单”可以统一印制,以便装订成册。
三、借助质疑创编,推促思维发展
“学则须疑”“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课外书籍,仅仅是个台阶,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丰富人文积淀,开拓视野,提升语文素养,而不是培养“书篓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质疑,进行思考,形式多样,可以鼓励他们提出不同问题,或者引导他们进行续编,其目的是让他们读出自己的内容,学会阅读思考,继而推促思维发展。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毕竟是课外阅读,它不同于课内教学,教师要把握指导分寸,重在兴趣培养,重在循循善诱,而不能一味地启发讲解,结果主次颠倒,适得其反。
同一篇故事,学生个人阅读完会产生各种问题。而这却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这样操作,根据学生问题进行梳理分类,设计表格,具体为“记忆型”“思考型”“探索型”等,然后据此进行分类采取策略。“记忆型”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回答,毕竟这些问题思考价值较低。而“思考型”问题,则已经融入了学生自己的问题,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结合他们理解进行回答。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阅读中,可以提出“为什么爸爸不陪儿子上厕所?”“照片真的能吓到熊婆婆吗?”等等,这些问题思维价值较高,需要学生通过比较概括才能回答。针对“探索型”问题,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访问作者等方式进行。不同问题,不同对待,不过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并没有高低之分,教师需要做的是鼓励,是搭建平台,以便有效激发他们阅读兴趣,鼓励持续读下去。
小学生生性活泼,想象力丰富。一本书阅读完,多少能够产生一些想自己创作的欲望,对此教师要积极鼓励,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对他们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进行梳理,引导
他们进行续编,或者改编,在培养想象力的同时,也为其写作能力奠定基础。针对《七色花》一文,学生阅读完,就会主动代入,产生“假如自己也有这样一片花瓣”的想法。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儿童画、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他们创编故事。儿童画,一般是常用方式,也是他们最擅长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创作“连环画”,在通过画画的形式,帮助他们理清文本人物关系,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创编,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创作激情,发展思维,而且还能相互借鉴,从中学会遣词造句。
总而言之,“快乐读书吧”只是统编教材新设的一个栏目,其目的是以此为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他们走向课外阅读,继而为其语文素养形成奠定基础。教师要充分与教材编者对话,主动搭建平台,沟通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真正实现阅读伴随成长,阅读成就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