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上-第七单元-28 古诗二首-别董大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2022-11-27 21:06:0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版-三年级上-第七单元-28 古诗二首-别董大 公开课比赛一等奖》,欢迎阅读!
二首,文版,开课,古诗,一等奖


《别董大》教学反思

此次参加县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龙师附小副校长)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年级则“万马齐喑”,






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wZ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