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8)》,欢迎阅读!
![知识点,名词解释,社会学,考研,整理](/static/wddqxz/img/rand/big_4.jpg)
角色拥有:美国戈夫曼用语。指被角色所占有,使自己彻底消失而成为情境中的虚拟自我,依据特定的形象而充分地展现,并通过表现角色确保他人接受这一角色形象。
角色依附:美国戈夫曼用语。指一个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领会到如何恰当地从属于一个特定的角色。一个表演者有可能过分地依附于他的角色,也有可能同这一角色过分疏远。如果一个个体依附于他所扮演的角色,并对这一角色非常执着,经常不断地扮演这一角色时,人们就会感到他的心理是卫生的、健全的。角色依附从传统上来说作用是很大的,但这种依附却忽视了人们带着超然、耻辱或怨恨的情感来扮演的众多角色。
角色距离:美国戈夫曼用语。指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距离。即“做什么”与“是什么”的分离,表明个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着裂痕。它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不协调角色:美国戈夫曼用语。指剧班中的不和谐者。戈夫曼认为每个剧班都有自己的秘密,能获悉剧班秘密的人中,除了表演者、观众、局外人三个关键角色外,还有九种不协调角色:告密者、同谋者、职业探情人、中介人、无足轻重者、服务专家、密友、同行、叛逆者。
角色外沟通:美国戈夫曼用语。指当两个剧班进行互动时,剧班成员在他们分担的正式角色之外所进行的私下沟通和表演。这种沟通和表演如果以公开方式进行将会破坏甚至摧毁原来的情境定义,所以有必要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戈夫曼列举了四种类型的角色外沟通:缺席对待、上演闲谈、剧班共谋、再合作行为。
误导表演:美国戈夫曼用语。对表演目的的一种区分。指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为目的的表演。如身份高的人装得身份很低,身份低的人装得身份很高。
神秘表演:美国戈夫曼用语。对表演目的的一种区分。指表演者故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印象,使别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印象管理:美国戈夫曼用语。指人们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使他人对自己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认为在这种表演中,人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往往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来装点门面。这实际上也就是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的过程。
理想化表演:美国戈夫曼用语。印象管理策略之一。指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相符的行动。为了实现印象管理,显示出理想化的形象,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掩饰,所有的社会事件与社会行动都有显示理想化形象的成分。同时能够加强人们对表演者这样一种印象:即他对按规定所做的事情的表演以及他与观众的关系具有特殊的唯一的性质。
补救表演:美国戈夫曼用语。印象管理策略之一。用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共有三种补救措施:表演者使用的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包括戏剧忠诚、剧组素养、戏剧规则;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表演者采取的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
拟剧社会模型:美国社会学家伯克(Kenneth Duva Burke,1897—)提出的一个用以描述与分析社会上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由多个主要概念组成的社会学界的拟剧模型。包括五个要素:动因、动作、舞台、目的、手段。该模型承认动作等非符号因素,但最终还是把非符号的客观因素又完全纳入到了符号体系之中,进行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解释。伯克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结构与个体内化了的社会规范与准则。
动因:美国社会学家伯克(Kenneth Duva Burke,1897一)拟剧社会模型的五要素之一。指演员。伯克把动因或演员看作是反思着的个体,任何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心理特点,因而存在“动因-动作”的计算法。
动作:美国社会学家伯克(Kenneth Duva Burke,1897一)拟剧社会模型的五要素之一。指所有在某种情境中、在特殊的联系中发生的活动。伯克认为动作是非符号的因素。
符号互动论:亦译“象征互动论”。主张社会学研究重点应放在人们通过符号信息的相互作用上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这一概念由美国布鲁默从米德的社会互动概念发展而来。该理论侧重从心理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建构社会结构的能动性,认为人与
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和运用符号的能力。自我不单纯接受外界的刺激,同时存在于同其他自我的关系之中,即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中。精神、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进行内向互动,发展自我。同时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人是行动的主体,又是行为的客体,个人通过自我互动,修正或改变其特定的行为取向,选择新的行为取向,因而社会是全体行为者相互调整的产物。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互动中寻找。
象征符号:表示着某种意义和某种概念的客观体。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人们所接受了的具有某种意义的行为或客观物,如标记、规则、手势、语言文字等。理解并有能力使用象征符号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一种主要的、普遍的能力。每一个象征符号都只有在其系统中才能表示出某种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意识是在象征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与具有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布鲁默系统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创象征互动论(或称符号互动论),认为自我的观念存在于象征符号中,由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并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共同行动:美国布鲁默用语。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布鲁默认为,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
符号互动论:原则符号互动论者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的一种代表性见解,由登津提出。包含六条原则:(1)个体之间互动是在内部的外部的条件下发生的,客体的意义可以在同一种互动过程中发生变化,因而研究者必须把暗含的符号的内部相互作用,同表现出来的外部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必须估计到这两种形式的行为。(2)研究者只有从参加互动的行动者本身的角度看待行动,才能再现客体和个人形成意义的过程,以及意义在相互作用形成过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w6K.html